故鄉、薄田、開荒、耕種、秋收。
古往今來,華夏民族對土地,始終有一份說不清道不明的摯愛。
自盤古開天辟地以來,帝王都以開疆拓土為榮,將相都以裂土封王為榮,百姓都以得寸土寸地為安身立命之本;世族們有了土地便能夠囤積私糧,豢養私兵,在一方作威作福;普通百姓有了土地,便可以小農即安,傳宗接代。
總而言之,土地是根,有了根,便可以綿綿不絕。
這點兒看似淺薄道理,蘊含了華夏子民濃重的鄉土情懷,北面兒照搬照抄大漢文化的大秦人,恐怕需要一百年的時光去領悟。
華興郡,凌源城。
近些日子的幾次大集,明顯有些蕭索,雖然也算熱熱鬧鬧,卻再也見不到人擠人、肩并肩的火熱場面,許多人不再喜歡城里,反而一股腦跑去了鄉間。
按劉懿的說法,許多人都去鄉下尋根了。
今天,在北城,同獸醫皇甫恪做了近十年鄰居的黃三,收拾好了行李,關門閉戶,滿懷憧憬,前去望南居辭別原來的左鄰右舍。
恰如劉懿所說,黃三,也是數萬‘尋根’大軍中的一員。
卻說這黃三原來是個地地道道的鄉下人,原有幾畝薄田,十幾年前,他家的土地被當地一戶小世族兼并,對農戶來講,失去了土地,就意味著失去了生計,無奈之下,他只能拖兒帶女,進凌源城謀生。
黃三是個極勤快的人,春秋賣干
柴,夏捕大魚,冬日憑著做糖葫蘆手藝,幾年間竟在北城置下了房產,又把小日子過得風生水起。若不是李大牛和皇甫恪各生了一個好兒子,整個學堂一條街,過得最好的,怕就是他黃三了。
黃三辭別鄰里,返回鄉下的原因,很簡單。
華興郡執行天子大政方針,開始均田分田啦!
滿口鄉音、精瘦無比的黃三,見到這些個鄉鄰啊,那叫一個熱情,他看看這個,看看那個,當看到劉懿的時候,笑嘆一聲‘日子不抗混,大先生帶著你來的時候,小家伙還不會喝奶呢’,隨之竟流了幾滴傷心淚,眾人不勝唏噓。
劉懿站在原地,瞧著一路陪伴自己成長的黃三,也隨著感慨萬千小時候家里窮,父親兜里比臉還要干凈,根本買不起冰糖葫蘆,眼前這位干干巴巴的黃叔,總會在逢年過節的當口,給自己送來幾根解解饞,一粒酸甜可口的山楂入嘴,那是自己兒時最最美好的回憶之一。
今之故人離去,劉懿心中既喜又悲,表情不知是哭是笑。
方才歡笑今又淚,騎牛遠遠過前村啊!
總的來說,黃三今日的辭別,大家心中是歡喜大于悲傷的。
因為,這辭別的原因,大家伙都心知肚明,新的平田令頒布以后,許多身世干凈、沒有土地的貧戶,都分到了一份田產,黃三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向凌源縣令丁昕川提出了分田申請,沒想到,丁昕川居然真
的按照《五谷民令》中規定的分田之法,批給了黃三一大塊兒田地,這下子,黃三可算尋到了根,雖然今年已經過了農時,可還是準備還鄉務農。
就算種不出來糧食也好,只要守著這塊兒地,我黃三,心里就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