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江鋒將屯駐在漁陽城的兵馬撤出五十里,以示友好。
在太尉司直王彪之的從中調停之下,江、趙雙方約定在漁陽城內共聽天子訓詔,商討停戰事宜。
趙于海見江家退兵,為表誠意,索性也未帶兵馬,孤身前往,怎知江鋒在聽詔時突然發難,幸好隱在暗處的張茛淯及時出現,提矛格擋,護了趙于海一命。
王彪之、趙于海兩相失誤,趙于海沒有料到江鋒會言而無信,王彪之也沒有料到江鋒會不聽圣詔,這讓趙于海頓時陷入死敵。
不過,天無絕人之路,江鋒這邊,恰逢蔣星澤舊疾復發沒有趕來相助,加上這江鋒過于自大,也沒有帶兵,更沒有料到趙家會有張茛淯這種奇兵,一時間,一長生對兩長生,形勢頓時逆轉。
本就心有情緒、對往
事念念不忘的趙于海勃然大怒,立即提槍與江鋒廝殺,縱使江鋒金剛不壞,也頂不住龍膽亮銀槍和丈八蛇矛的神威,不到三十招,便被逼入絕境。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江鋒本想偷襲趙于海,結果反被趙于海逼入死境。
就在江鋒生死一線之際,江瑞生策馬焚蹄趕來,兩方人馬四個人捉對廝殺一番,正在難解難分之時,趙于海見遠方一線塵土,定睛一看,乃是江家兵馬救援,也不戀戰,立即和張茛淯快速抽身而走。
江瑞生害怕事情有變,也帶著氣血翻騰的江鋒迅速返回江家軍中。
現場只留下了一臉苦笑、出身曲州八大世族的太尉司直王彪之,兀自感嘆神器淪喪、賊子禍國,悲哀漢兵食君祿卻姓江不姓劉,又無可奈何。
趙氏一族可不是當年以文出世的曲州八大世族,漁陽城中江鋒背信棄義的一幕,徹底將整個趙家激怒,一頭雄獅就此蘇醒。
趙于海和趙于光文武相持,立即整合武備軍、郡兵和可戰的雍奴水軍,在雍奴、真定一線層層設防。
同時,再次上表朝廷,一是求個討伐江鋒的大義,二是請陛下借此機會出兵討伐不臣。
按照趙于海和趙于光的想法,只要天子下旨,大內十二衛中隨便來個一衛,那么,江鋒便是羽翼豐滿的雄鷹,他趙于海也有信心將其殺之、烹之!
太昊城、方谷郡、德詔郡,自古便是中原腹地,說是天下文華盡出此地,也不為過。
如今,中原腹地大戰再起,恐怕,會惹得天下矚目啊!
inf。in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