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瑞生口中提到的偃山山脈,百年前又名燕山山脈。
說起“偃山”的由來,那可是一段趣事。
時光追溯到百年前,當時曹魏、東吳、南蠻相繼被蜀漢攻滅,三國一統,天下初定,為了恢復國力、減少殺戮,孝仁帝劉禪與一干忠臣商議后,仍許雄踞北方的公孫淵繼位燕王,哦,公孫淵就是上文提到的彰武郡公孫喬木的老祖宗。
可為了強化中央集權、防止公孫氏做大,丞相諸葛亮還是派遣武亭侯鄧芝作為客,前往帝國東北,要求公孫淵縮減封地,并適當交出轄區郡縣的官員任免權。
那個時候,漢庭中央才濟濟,姜維、鄧艾、陸抗、文鴦、丘儉、魏延、杜預等一干武將不僅皆為上境武夫,且個個熟讀兵法、能征善戰、所向披靡,大勢所趨之下,公孫淵縱然心中一萬個不愿意,也只得奉詔獻出凌源山脈以南的土地,老老實實窩在帝國東北做他的看門狗。
公孫家族的這件事情,無意間帶出了另外一件事情。
當時,孝仁帝劉禪第五子劉諶為人純良,常有大忠大義之舉,甚合圣心,文武百官對聰慧至極、仁心孝致的劉諶也是滿意非常,就連當時的丞相諸葛亮、大將軍姜維,都對劉諶的品德和操守盛贊不止,“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于是,劉禪便有意讓劉諶繼承帝位。
孝仁帝劉禪自知倘若自己讓劉諶繼承帝位,則犯了‘立嫡
不立長,立長不立賢’的大忌諱,細數古事,有多少王朝毀在了“立太子”這件事上啊!
為了避免自己百年之后兄弟反目,孝仁帝劉禪索性自作主張,借戰后大封劉氏宗親之由,將自己的幾個兒子都封了出去兒子劉恂封在了宣懷、方谷之地,做了宣懷王;兒子劉甘封在儀州桂林、夜郎之地,做了南平王;兒子劉祺封在滄州隴南、天水之地,做了鎮西王;兒子劉瑤,則封在了凌源以北、豐毅都源以南的燕山之地。
在他認為天下樞要在兩京,兩京安穩,天下無憂,只要把其余的兒子們都分封出去,不就沒人有實力去搶奪太子帝位了?
其余的兒子都好說,事情辦的順風順水,就是這劉瑤的王號,一時間有些難以定奪,畢竟人家公孫淵已是燕王,朝廷再封劉瑤為燕王,那不是明擺著要公孫淵叛漢么。
諸葛亮極少干預王族內事,對孝仁帝劉禪此舉雖然時常暗自扼腕嘆息,但并沒有公開反對,當孝仁帝劉禪為劉瑤封號想他請教時,這位“臥龍”神來之筆,顛鸞倒鳳,當即奏請劉禪,將燕山更名為偃山,這下子,劉瑤順理成章地受封偃王,兩面都不耽誤啦。
做完了這件事,孝仁帝劉禪認為成功地處理了自己的身后之事,便開始將主要精力放在治理國家上。
百年之后、身已入土的孝仁帝劉禪怎會想到,當年大肆分封
劉姓子嗣,直接導致了他這幾個兒子不服劉諶、擁兵自重,成為四十多年前諸王叛亂導致內憂外患、大漢瀕臨滅國的導火索。當然,這都是本章的題外話、書中事了!
書歸正傳,整個偃山山脈山勢陡峭。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北緩南陡,溝谷狹窄,地表破碎,荊棘叢生,雨裂沖溝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