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飄江風起,卷颯海樹愁。
南北有雄帝,并立雙子洲。
如果大漢帝國沒有劉彥,或許,苻毅真的可以算是當世雄主。
不過,即便有劉彥與他并立于世,卻絲毫不影響苻毅的偉大。
眾所周知,大秦帝國是由無數個草原部落整合而成,游牧民族天生尚武,喜歡好勇斗狠,兩個部落一言不合就會刀兵相向。
小部落打輸了,會尋找大部落來找回場子。
大部落打輸了,會聯盟其它大部落共同瓜分敵人。
總而言之,自從草原上出現人類,他們便一直在打仗,打仗對于他們來說,就如同家常便飯一般,早就引以為常。
這種內耗,讓游牧民族始終沒有建立起屬于他們的強大政權。
就連當年一手締造了如今大秦的劉淵,也僅僅是統一了草原八部,匆忙立國,沒能形成廣袤的疆土,最后會盟草原大小部落,南下伐漢失敗,含恨而終。
為了改變這種動蕩不安的現狀,大秦從苻毅篡位登基開始,便竭盡全力推動秦人漢化,他注重實用、勇于改革,效仿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取中原之長補胡人之短,鼓勵秦人著漢服、食漢糧、學漢語、用漢器。
為了推動這一重大舉措,苻毅以身作則,帶頭身穿漢服,帶著一班朝臣,在天狼城的鬧市區足足逛游了五日,從此,漢風在秦國的廣袤疆土上,如種子一般,隨風播撒開來。
不過,秦國土地貧瘠,多風少雨,前期以漢人的生產方式去耕種糧食,效果不佳,導致漢化這件事兒推動的極為不力,可以說是進展甚微。
直到苻毅下招賢榜,廣招天下賢才,最后招來了道門百年難出的天才寇謙,這件事才得以解決。
苻毅命寇謙行羅天大醮,耗盡五萬虔誠道徒的生命精氣,徹底逆轉陰陽,重塑了大秦帝國萬里江山日月,把秦國疆土變成了肥沃的土地,一舉改變了帝國格局。
雄立北州的大秦帝國,終于徹徹底底擺脫了松胯渙散的部落聯盟制,從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等各方面,正式走向了正軌,開始同獨占中州的大漢帝國,兩強相爭。
一轉眼,十八載春秋倏忽而逝,苻毅少年變白頭。
少年雖然志向不改,但歲月帶給他的閱歷和經驗,讓他更加成熟,也讓他對大秦帝國的未來有了新的理解和審視。
大秦歷來奉行快意恩仇,秦人歷來都是你打我一下,我就得給你一腳,你動我兄弟,我殺你全家的兇暴性格,這一點不只體現在民間,在大秦的國策上亦是如此。
五十年前,秦漢一戰敗北,大秦上下對大漢敵視五十載而恨意不消,為了奪回狼居胥山重返故地,這五十年來的大秦國策,均以攻占殺伐為要,大秦帝國的發展壯大,始終離不開刀與劍、血與火的洗禮,可謂壯烈。
不,是酷烈!
但是,近年來漢天子劉彥對付世族溫水慢熬湯的手法漸漸生效后,苻毅發現了一條帝國很少涉足過的道路,歸納起來無非八個字。
以德服人、以勢謀人。
比起從不間斷地殺戮,‘懷柔’這兩個字雖然顯得無比溫柔,雖然政策的施行者看起來柔弱不看,但長此以往,卻是減少國耗、穩定內部的最佳武器。
不過,一個擺在苻毅面前的問題,也伴隨著兩種選擇隨之而來,未來的君王和朝廷中樞,究竟應該以文治國還是以武立國?
所有的事情都有關聯性,文治和武治,直接決定了某些人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