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次軍和太白軍如兩條長龍,在狹小的山谷中穿梭,很快,便全軍調轉,沖向劉瀚所部。
但是,當輪到中軍回轉馬頭,劉淮卻不干了,如此朝令夕改,自己顏面何存?
只見劉淮坐在馬上,用盡吃奶的勁兒大喊道,「既已定策,豈可隨意更改!傳令三軍,沖殺出去,直奔高句麗國,殺他個片甲不留!」
始終護在劉淮身側形影不離的陳步業怒極,上前便抽了劉淮一個巴掌,怒道,「活祖宗,你他娘可別作妖了!」
這一巴掌,竟扇哭了劉淮!
從古至今,臨陣換將換策,素來是兵家大忌。而在如此狹小的溝谷里,當著敵軍眾目睽睽的面兒調轉馬頭,更是大忌中的大忌。
這一點,莫驚春知道,苻文也知道!
就在劉淮所在中軍調轉之際,好‘巧"不巧,大秦的弩機裝填完畢。
苻文一聲令起,一波遮天蔽日的箭雨,又咆哮著降了下來。
不得不說,苻文對這波箭雨施放的時機,拿捏的剛剛好。
放弩之時,下面的漢軍,好似彎折在雪谷里的一條長龍,莫驚春是龍頭,牟羽是仍還沒有回還的龍尾,而彎折的地方,恰恰是劉淮所在的中軍。
龍在彎曲身體時,彎曲的地方往往龍鱗微撬,龍肉微露,是相對脆弱的地方。
列觀劉淮中軍,虎威衛和右都侯衛將士們回轉雖然有序,但士卒們手中的盾牌,卻呈橫七豎八之狀,一波箭雨落下,中軍人仰馬翻,血肉橫流。
中軍至少有一千將士,死在了這輪箭雨下。
右都侯衛且先不談,在此先聊一聊虎威衛。
虎威衛在十二衛中,是第一個組建的內衛。
虎威衛士兵以槍為器,素來擅沖陣、結陣、防守反擊。
當年大將軍陶侃率虎威衛,與意圖叛漢自立的孤菊人會獵疆寧郡,首戰即勝,虎威衛一戰便屠盡孤菊人男丁,殺得那叫一個天下震動、談之變色。
從此虎威衛深受劉彥倚重,每有大事,必委以重任。
劉懿招募的柴嶺、柴榮、張虘、桑祗四人,當年皆是虎威衛千夫長出身,此四人在劉懿明顯弱勢的伏靈山一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可見虎威衛武風之烈。
可今日的虎威衛,卻好似被拔去了牙的大貓,任人宰割。
原因無他,只因這該死的、窄小的地勢,和始終處于被動防守的軍令。
虎威中郎將劉賁是漢室宗親、也是劉乾之子,但他素來披堅執銳每戰必先,對他來說,每一名隨自己出生入死的士卒,都是過了命的生死兄弟。
此時,見身旁弟兄成片倒下,劉賁心里那叫一個窩火,恨不能立刻殺向山去,與大秦賊寇決一死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