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研發組,根據渠道商和自營店反饋回來的bug和問題,進行不斷的改善和升級,最終形成一代接著一代的微創新的產品。
雖然這種微創新在一代的積累之中不顯眼,但是時間拉長到以五年為準繩的大尺度上,其帶給客戶的實用體驗,就一點不比高懷鈞的金手指帶來的大迭代差!
這其實也是高懷鈞有別于其他創業者的一個點。
以c端客戶需求為基準點,以年為單位,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產品的小毛病和小問題,最終形成一個完善和成熟的產品。
而這種產品,其個性體驗性相比較其他友商,會更為注重消費者體驗。
但是,項目分組有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分到賣得不好的項目組,那員工就要悲劇了。
賣得不好,那績效就好不到哪里去。
績效越不好,那人才就沉淀不下來,項目的發展就會越不好。
李立所在的高瓴明項目組,就是這樣一個存在。
號稱高瓴車輛體系里頭最高端的一款車型,但是特么一年就賣2000臺車,賺到錢就見鬼了!
哪里像高瓴宋和高瓴海豚兩個大型項目組,人員多,大佬多,干活分工多,輕松的同時也積累了很多有用的經驗,最關鍵的是米米也非常可觀。
“哎!再熬熬吧,高瓴這個平臺,出去了就再也回不來了。”李立單手托著自己的下巴,嘆了一口氣說道。
“對!即來之則安之,小李你的心態不錯。”從李立的背后傳來一陣渾厚的中年男聲。
“王總!”李立立刻慌忙地站了起來,失聲喊道。
王博是高瓴車輛高瓴明研發組第一負責人,也是高瓴車輛較為罕見的p11(頂級研發專家)中的一員。
高瓴車輛共計10個p11,他是其中的一個。
在高瓴工作了也有六年之久了。
高瓴的項目負責人,全部都必須要在高瓴工作五年以上。
要求非常苛刻。
他能成為這個大佬,如果現在跳槽,做一個本土汽車研發部一把手,是輕輕松松。
李立從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后,就一直在高瓴明研發組工作,王博覺得他這個人還是不錯的,很踏實。
“高瓴以前還有社招,但是自從三年前校園招聘的人才溢出極為嚴重之后,除非你是p7以上級別的員工,不然也很難在高瓴找到相應的位置。”
“到了今年,高瓴唐推出之后,就算是p7(普通專家)進高瓴的大門也是關閉了,必須是p8(高級專家)以上級別的人才才有進來的資格。”
“而到目前為之,一個從高瓴離開的員工都沒有回來過,是他們全部都沒有想回來的心思嗎?”
或許是王博今天心情很好,或許是他覺得時間還早,難得和李立說那么多。
李立突然明白了,為什么前一段時間離開的周哥突然在朋友圈里發了一個‘回不去了~’
本來還以為他和他男朋友分手了,沒想到回不了高瓴了啊!
“人這輩子,運氣真的太重要了。”
“高瓴明這款車型的迭代,熬走了多少英才。”
“他們遲遲等不到轉機的那一天,按照高瓴的政策,又不能隨意轉組,有些耐不住性子,就直接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