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是會有部分離職出去創業。
與其放他們出去,不如直接就在內部還沒有出現山頭文化之前進行整合。
任何組織發展壯大到一定程度都面臨“大組織病”以及“大企業病”。
刀刃向內,自我革新確實極其有挑戰。
像高瓴這種體量的公司,轉型何其艱難,內部派系已經開始林立、官僚作風日趨嚴重、利益糾葛復雜……
有人說高懷鈞作妖,不是有各大bg和bu么?
但是那些仍然是在高瓴體系內部糾纏之下的業務。
而高懷鈞如今給出的轉型方案,說白了,就是二次創業。
部分強勢小組,有一兩個做成了,就可能出一個bu,甚至進一步發展成bg!
更重要的是,高瓴的業務群基本上是跟著國家發展規劃做的。
而這種bg,在高瓴的羽翼之下,比起普通的創業公司,發展自然快得多得多。
大平臺之下的助力,根本不是一家小公司可以比的!
如果這次第三次業務調整成功了,那么高瓴就是華國的三桑。
甚至,輻射力要更強。
畢竟華國的的實力,不是寒國可以比的。
這種影響力,比起單純只做電子科技和汽車工業管線的業務,往往要高得多得多。
高瓴發展到現在這個程度,各大利益已經糾結在了一起,高懷鈞需要把自己的觸手,再往外釋放出去!
水軍亦聽了高懷鈞這種強小組作戰的思路,腦子里也是一愣一愣的。
這玩意兒,管理線的實操,聽起來太高端了。
內部的管控和提升,在龐大的央媽集團工作的水軍亦知道是非常難的。
人一多,什么鳥都有,你真的不可能知道里頭到底是怎么樣的人等存在,這就需要非常高超的管理技巧。
像高瓴這樣,研發人員就十多萬,再加上其他的工作人員,大幾十萬的員工。
完全是央媽的員工加強版,想想就知道這樣的管理難度大得可怕。
想到這,水軍亦不由得贊嘆道,“高瓴能夠雇傭大幾十萬的員工,提供大量的,在社會上拿得出手的工作崗位,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從這點來說,高瓴也算是對社會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
“同時高瓴能在快速發展的階段,依然愿意自我革新,做一家非常先進的內部創業型公司,這對于社會,對于自己的員工,都是合作雙贏的選擇。”
“而這個,才是最好的商業模式。”
“我們不希望做一個只是對社會索取,但不對社會有任何回報的企業。”
“相反,我們更希望做一家取之于社會,用之于社會的企業!”
“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能夠幫助社會的產業鏈升級,讓華國人造出在這個社會上最頂級手機,造出在這個上最好的汽車。”
“華國現階段要考慮的是怎么爬上產業鏈的頂端,我們海量的工程師才是最關鍵的。”
“而高瓴現在就是在量產這個世界上最好,最優質的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