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174-175章:友商的反應!(4000字)
哪里像高瓴這樣,核心零部件。
比如電池,芯片等,都是自產自銷,而其他的低價值的零部件,也是盡量選更便宜的國產貨。
這使得雖然高瓴的產品沒有bba高,但是現在單車成本,反而是要比bba要低上一大截!
而這自然引發詹姆·瑪德佳的擔心。
現在高瓴唐賣得可不差,萬一他們的其他產品追上來了,形成了產品生態矩陣化,那又怎么辦?
“這樣下去可不行,詹姆!”
“高瓴這事兒,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如果他們的越野車真的做成了,那么是啥概念?”
“從ao到頂級大型越野的大型汽車巨獸!”
“關鍵他們的玩法很不一樣。”
“擁有一家實力同樣非常強勁的科技公司,這意味著他們在所謂的智能化方向上,比起我們來輕車路熟得很多,所謂的智能化方向的定向研發,總部就是想做也是力有未殆。”
“在德意志,連一家像樣一點的互聯網公司都沒有,更不要說搞所謂的人工智能了。”
“這走下去,我們可玩不下去。”
艾瑪似乎有些張其他公司的威風,但是猶豫片刻之后,還是說了出來。
德意志的企業,基本上是見長于機械化的產品,對于創新性的產品不太感冒。
大部分德意志公司的管理層和島國的公司很像,如金字塔狀一般,每個員工匯報給他的上級,一層層往上匯報,中間會有無盡的委派、策劃和指責。
在此種文化下,創新無法生存,創新至少需要一些創造性的自發性和自主性的土壤。
德意志企業的管理層壓制自主性,轉而尋求“共識”。為達到共識,德國人會將意見切分成一個個細小的塊直到所有人都同意–這對于創新者的大膽且獨立的決斷往往是詛咒。
在這種情況下,奔持還是一家具有各種派別的大型托拉斯級別的公司。
你要他跟上像高瓴這樣的,高懷鈞一言堂公司的決策,進入了極為陌生的人工智能領域,那真的是強人所難!
就算是在沒有被高懷鈞擾亂時空的前世,奔持也就僅僅是跟進了新能源車型的開發,對于人工智能這個板塊的研發,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想想也是,它根本就沒有這個基因,既得利益者(即固定的零部件廠商以及相關的公司領導人)也不想奔持往這個方向發展。
等到高瓴越走越遠,你怎么跟?
根本就跟不了!
所以艾瑪才想著趁著高瓴還沒準備好的這個時刻,直接強上強度。
給高瓴來上那么一記狠的!
“你覺得怎么玩兒?”奔持華國的總裁詹姆·瑪德佳似乎也是被他說動了。
但是要說講故事,奔持是汽車發明者,年頭是bba最久;要說論產品矩陣,奔持重卡,烏尼莫克特種車,特殊用途車輛(看看你們本市本省最大最好的醫院救護車是不是奔持的標,那車特別好開),商務車。
要說高端產品和明星產品,amg的名氣,sls鷗翼的驚艷,大g的知名度。。。
但是現在奔持雖然表面上看起來蒸蒸日上,但是作為華國區總裁的他知道,很多顧客買奔持,其實就是想買奔持的標兒!
奔持現在的機械質量,其實也就是一般般。
而且奔持是bba里面最不厭其煩挑戰我國消費者底線的一個品牌,它在大陸是真在耍猴。
你說華晨掛壁了,奧帝降價了,這都只是疥蘚之癢,奔持現在是很牛,全國加價,品牌力強,但是它已經有清竅失靈,重病纏身的征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