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單新式電車上一個簡簡單單的機車互感,放在高瓴上可以直接干到幾萬塊錢的海豚上面,但是對于奔持來說,就連最差的電車都搞不定。
以前德意志的全產業鏈優勢,雖然在歐洲總部的高管們,還洋洋得意。
但是對于艾瑪來說,卻是一件完全不可思議的大潰敗。
知道這個內核的人,其實瞬間就懂了為啥制造業回流是句空話。
“就算是再難,但是我們依然需要把工作給慢慢掰正過來。”
“因為,我們沒時間和精力再玩太多這方面的小心思。”
“關鍵是,總部現在有全部放棄電車開發的心思。”
詹姆·瑪德佳憂心忡忡地說道。
大廈將傾的那種痛苦,還有那種無力感,是局中人所無力承受的。
他在奔持干了那么多年,不管是從感情上,還是從利益上,都無法讓他抽身而去。
“什么?總部直接放棄電車開發?”在一旁的艾瑪聽了是真的有些吃驚了。
在他看來,奔持燃油還敬你一句品牌溢價,奔持的新能源是妥妥的雜牌車。
但是,你現在放棄了往智能化方向走的電車,簡直就等于是慢性自殺!
什么產品降價,什么多給4s店返點,等等。
這些在利益面前,其實是一文不值的!
全電動放棄意味著在未來你的高貴油車品牌,會被現在的“雜牌”覆蓋。
這是自取滅亡。
但是他也懂。
其實現在論鄙視鏈,進口>北奔>>綠牌奔。
其實大家都知道你賣車標,也都明白新能源這塊你沒毛技術純粹湊熱鬧。
在此等心照不宣的時候,誰買了這車,誰就相當于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提純”了,懂車的人自然也懂他。
當這些被提純的車主,天天經受國內其他車企車主的強烈對比時,幻覺崩塌就是個時間問題了。
這種情況下,越發展越失去神秘感,越營銷越讓人覺得你只剩營銷。最終會連累到油車的品牌力。
尤其是當高瓴的a級別車系列,高瓴星耀和高瓴宋都比你靠譜的時候,人們會想,你的油車是不是也不配賣這個貴?
奔持e級在4s店配把鑰匙需要5000塊錢,手剎3000塊錢,這種扯淡的事從不上熱搜,車主因為這份品牌力都默默承受著這巨離譜的價格。哪怕你的那些配件真有點與眾不同的東西,我都愿意腦補他值這個價,但在我們這個工業國面前,這些200塊錢的破爛真腦補不動了。
為什么在新聞上看不到這些惡心的事?還不是因為要面子的車主們甘愿吃這口屎。
為了品牌宗教都愿意獻祭自己的消費者利益。現在他奔持不好好賺品牌溢價,不吃老本,去碰瓷新能源?
這若還能繼續躺贏的話,還有天理嗎?
但是,這錢雖然賺起來爽,但是卻是以透支品牌力為代價的。
他可以離開奔持,但是奔持的問題永遠存在。
以后奔持就縮在角落里頭,永遠賣那幾萬輛可憐的新車嗎?
就這樣,4s店不崩潰就見鬼了!
現在奔持的4s店,由于奔持銷量的下降,已經有了20%左右的店鋪在虧損了。
現在大家伙可都是在死撐著,希望在未來一兩年能夠看到奔持戰略的調整,看到奔持能夠在新能源車板塊發力。
雖然4s店們也是知道,雖然奔持的新能源菜。
但是菜也得硬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