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藍綠廠,粗糧廠等二三線品牌會重點突擊一下。
但是即便是如此,高瓴在這個市場的號召力,依然是驚人的。
消費者認高瓴的產品,特別是高端機型用戶的忠誠度,打不散,拆不開,唯一的槽點就是貨太少。
同樣是壓貨,高瓴給了走量機型,也會搭配利潤率較好的高端暢銷機型。
在炮哥看來:這才是合理的渠道政策,有壓力也有動力。而不是像藍綠廠一樣將庫存一股腦兒都轉移給渠道,盡最大可能的給渠道商呀庫存,若竭澤而漁,則蛟龍也不能生存了。
高瓴手機銷量下去后,其他的生態產品不斷在發展,門店里的iot產品品類日趨豐富:筆記本、平板、手表、耳機……甚至新能源汽車,這些產品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手機銷量不足的利潤缺失。
“比起以前肯定是差了不少,但也還在安全線以上。”炮哥接受著心華社的記者采訪時侃侃而談道。
今天他顯得十分開心。
高瓴連續一年對高端手機縮量供給,讓他的幾家門店都備受壓力。
當然,現在在一年之后終于解除限售,他知道這意味著什么!
一家店,最起碼多好幾倍的利潤。
就是那么粗暴。
“高瓴給我最大的認識是,這家公司對于壓貨這件事兒,非常的人性化。”
“可以說是有商有量的,他們不會說一不二,能站在渠道的現實條件來談數量。”
“能讓經銷商掙到錢,也能站在經銷商的立場思考和決策。”
說到這里,炮哥的臉上浮現出了一絲笑容。
以前自裁事件出來之前,高瓴的品牌店可以用搶來形容。
幾乎每個區域的渠道店落點,都是有上十家以上的渠道商來爭奪。
每家店,都是溢價中標獲勝的商家。
每家店,都要投入大幾百萬的品牌加盟費和按照高瓴的要求定制渠道店的裝修。
要知道,在外界,沒有自裁之前,一家渠道店的轉讓費,就算是在桂州這種三四線城市,都要上千萬之巨!
而且還是有價無市。
白花花賺錢的金娃娃,誰會轉讓啊?
但是到了自裁事件之后,高瓴的品牌店一下子被冷落了起來。
不要說溢價了,很多原有的渠道商,都進行了名額轉讓。
在市場最低迷的時候,炮哥就冒險又接了兩個店過來。
相比較市場上原來的上千萬的轉讓費,這兩個點,只需要了區區四十多萬就談攏了。
原來的店主,也是不看好高瓴被自裁以后的前途。
想著趁現在還有點人氣,不要砸在自己手上。
所以炮哥這才抄了底。
現在高瓴又恢復mate系列銷售,其他先不說,幾個點的銷量是保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