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燕王朱棣發兵“靖難”,欲奪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
以臣伐君、叔奪侄位大違倫理綱常,朱棣為使此舉名正言順而令天下歸心,便假皇權神授之名,自稱此次興兵實是得了真武大帝庇佑。
待到朱棣大功告成登基稱帝,為酬答神恩而敕建真武大帝道場武當山。他前后征發工匠三十萬,歷時十二載有余,共在武當上修成宮觀八千余間,其中諸般器物多為皇室欽降,輝煌富麗甲于天下。
在武當諸宮觀之中,最稱奇觀的則莫過于位于天柱峰絕頂的鎏金銅殿。此殿純以精銅煉鑄,先在京城將全部榫卯結構的部件鑄成,再經運河至金陵,沿長江溯流而上運至武當,在天柱峰頂拼裝成形并通體鎏金。內外連接緊密渾然一體,毫無斧鑿之痕,儼然鬼斧神工之作。
殿身坐西朝東安置,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正中供奉真武大帝坐像,著袍襯鎧,披發跣足。側侍金童、玉女,捧冊端寶;水火二將,擎旗捧劍。神案下置“龜蛇二將”,蛇繞龜腹,翹首相望。殿內金匾上書“金光妙相”四字,是卻是后來康熙皇帝留下的御筆。
今夜正值雷雨大作,這座金殿便現出了著名的“雷火煉金殿”奇景。但見暴風驟雨之中,一團團盆口大小的熾亮火球在金殿四周來回滾動,只要碰觸到事物便立時炸裂,發出一聲聲震耳欲聾地爆響。間或又有一道森白雷電劃破漆黑如墨的夜空,如神劍天降狠狠劈在金殿頂上,那殿頂立時炸開萬道金光,射沖九霄,蔚為奇觀。
在這瑰麗得令人心馳神醉又恐怖得令人驚心動魄的雷火電光之下,卻有一人渾然不懼雷霆加身的莫大危險,身如山中老松,足似落地生根,穩穩地站在正接受雷霆洗禮的金殿之內,八風不動,屹立如山。
這是一個須發欺霜,長眉如雪的白衣道人。他面容干瘦如古木、神色冷峻似寒冰,雙目微微閉闔似正神游天外,任憑殿外石破天驚的雷霆一聲接一聲炸響,卻始終恍若未聞。
時間漸漸推移,雷息、雨住、云破、月出。
當一片皎潔月光從殿門照進金殿之內的一瞬,這道人倏地由靜轉動,移步擺臂使開一路功夫,輕柔如行云,舒緩似潺溪,卻正是武當派名震天下的三十六式“太乙綿掌”。
道人的掌法顯然已臻化境,初時在掌勢的起落間,將一個“綿”字演化得淋漓盡致。然而等他掌法行到后來,竟在本該是至陰至柔的招式勁力演化出剛猛凌厲、恢弘浩大的氣象,并且隨著掌勢運轉、掌力吞吐,掌心處爆發出一聲接一聲雷霆般的隱隱轟鳴。
這雷鳴之聲愈來愈響,到后來已充斥了整座金殿,甚至有了幾分先前那“雷火煉金殿”的聲勢。
后來,他掌法又由剛轉柔。掌心處的雷鳴之聲亦隨之消斂。
再后來,他掌法依然演化輕柔之勢,掌心處卻又開始有雷聲轟鳴。
直到他掌法再次由柔轉剛,掌心處的雷鳴又即平息
如此周而復始,隨著掌勢的剛柔變化,那雷鳴之聲響而復息、息而復響,前后總共變化了九次。
到了最后,他的一路掌法赫然已徹底跳出那一路“太乙綿掌”的窠臼,卻又并非截然相反的一味追求剛猛,而使剛柔并濟、陰陽和合,掌心處的雷鳴之聲亦是隨心所欲,欲響則響、欲息則息。
不知不覺間玉兔西墜、金烏東升。
當一輪火紅朝陽跳出遠方云海,將萬道金光灑在這一座輝煌金殿上的一刻,道人口中驀地發出一聲長嘯,高大的身軀在一閃之間,移形換位如同鬼魅般到了金殿一側的墻壁旁,輕輕一掌印在精銅鑄造的隔板上。
隨著掌心處發出一聲輕微爆響,他的手掌已如陷軟泥般陷沒入墻壁之內。
待到他緩緩抬起手掌,那銅壁赫然現出一個深達寸許、紋理畢現的清晰掌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