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祠寂寞寄關門,野草猶知避血痕。
一敗可憐非戰罪,大剛嗟獨畏人言。
馳驅本為中原用,常享能令異域尊。
我欲比君周子隱,誅彤聊足慰忠魂。
古北口外,楊無敵廟,一個衣著樸素、身形粗壯的青年低聲誦讀廟外一座石碑上鐫刻的詩文,黝黑的面孔上顯出由衷的敬慕之意。
楊無敵本名楊業,即民間眾口傳頌之楊老令公,原為后漢名將,降宋后得太宗恩遇,故甘心效死以報,遂屢立奇功于邊塞,令外地聞風喪膽,皆稱其adquo楊無敵ardquo而不敢直呼其名。
只可惜如此一位忠勇名將,卻因主帥王侁無能貪功而全軍覆沒于陳家谷一戰,自身亦因傷重力竭而為契丹所俘,最終更絕食三日而亡,留下千秋忠烈之名。
這一首謁楊無敵祠的作者亦是大大有名,卻是本朝文學大家蘇轍蘇子由。
二十余年前,蘇轍以賀遼主生辰使職銜出使遼國,途經古北口時,瞻仰這座楊無敵廟,有感于腳下之地在唐朝時尚屬中原疆土,如今卻已淪為番境,心中不由悲痛莫名,更恨偌大宋國竟無一良將,改變宋弱遼強任人欺凌的現狀,遂做此詩憑吊楊業這位曾止遼國小兒夜啼的一代名將。
這青年只是粗通文墨,一首詩雖讀得下來,對詩中之意卻似懂非懂。
但他平生最是崇敬楊老令公,想著只要是贊頌楊老令公的,自然都是好詩。
然而這青年接下來的行徑,卻又殊為不合他對楊老令公的崇敬之情。
這座祠廟規模不大,里面也并無廟祝,只是附近的鄉民自發的定期前來整修打掃,供奉香火,此刻則是空無一人。
青年推開虛掩的廟門,眼睛直勾勾地盯上供桌上擺放的幾樣供品。
在這鄉下地方,即使大家敬慕楊老令公,平時也備辦不起酒肉,幾個托盤里不過放了些時鮮瓜果和面食。
因為才擺上不久,這些供品還都沒有腐壞變質,落在這青年的眼中,也就顯得分外誘人。
他有些心虛地前后左右都看了一看,然后向著供桌后面的楊老令公神像拜倒下去,口中小聲念叨
adquo老令公,當初您是為報君恩而甘心赴死,如今小人仇五也是為報恩而去和賊人拼命,大家算是志同道合。
adquo只是小人如今腹中饑餓,只恐揮不動寶刀殺不死賊人,因此冒昧前來向您借些供品來充饑,還請老令公不要見怪。ardquo
說罷,他抬頭看了看那莊嚴肅穆的神像,又磕了一個頭道adquo既然老令公不曾顯靈阻止,便是應允了小人所請,小人在此先行拜謝ardquo
磕過頭后,這自稱adquo仇五ardquo的青年自覺心安理得,便起身迫不及待地上前抓起供品,左右開弓不停手地送到嘴里,只片刻間便將所有供盤一掃而空。
揉了揉這些天來首次有了暴漲感覺的肚子,仇五再次向著神像拜倒,探手從身后解下一個長條形的包袱,打開之后顯出一柄首尾四尺左右的連鞘長刀。
他左手抓起斑斕古舊的刀鞘,右手握住纏裹皮條的圓柱形刀柄,伴著一聲清脆悅耳的鏗然錚鳴,一段明如秋水的刀身彈出鞘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