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過天來,雒陽城內爆出兩個石破天驚的消息。
其一,近年來廣傳天下的太平道竟是包藏禍心意圖謀反,幸有從逆唐周迷途知返告發此事,素來懈怠朝政的天子也因此罕有的正經起來,下嚴旨自雒陽開始搜捕太平道妖人。
其二,原來大家以為天子子嗣艱難,至今膝下只有劉協這一支庶出的血脈,卻不想他早年竟將何皇后誕下的嫡長子劉辯寄養在民間,直到昨夜才將他接回宮中相認。
在民間為這兩件事情議論紛紛之際,劉辯卻已經作為立下誅殺太平道叛逆的首功者及當事人,隨漢帝劉宏上朝與百官相見。
等百官見駕已畢,劉宏先命張讓宣讀了唐周的供狀,又讓劉辯述說了太平道在雒陽的賊首馬元義意圖公然舉兵作亂的經過,而后問計于向殿上的一干文武重臣。
君臣磋商半日,最終決定由大將軍何進整頓統轄雒陽各軍坐鎮中樞,加授盧植、皇甫嵩、朱儁三人中郎將職銜,各令一支精兵,分路太平道叛逆。
待諸事分項安排已定,劉辯忽地主動出列,向上施禮道“父皇,兒臣身為大漢皇子,也應為大漢江山盡一份心力,請愿提一旅之師出京平叛,上報君父,下安黎庶,望父皇恩準”
此言一出,滿朝俱驚,當時便有一干穩重老臣紛紛出班,皆說殿下作為嫡長皇子,一身安危干系國本,豈有輕易犯險之理
劉宏初時也是不允,雖說父子多年未得相見,親情極為單薄,但如此一個人品才德的偌大兒子站在面前,也不免生出幾分愛惜之意,自然不愿他去冒險。
劉辯見父皇和群臣都有勸阻之意,便悄悄地向武將班列之首的大將軍何進使個眼色。
身為劉辯親舅的何進當時想到凌晨時分,一個自稱是大皇子劉辯信使的黑衣人神不知鬼不覺潛入自己臥室,呈交了劉辯的一封親筆信,眼下外甥向自己使眼色,分明是提示他依信中囑托行事。
他早與手下謀士商議過,認為劉辯信中所言大有道理,此刻便沒有絲毫猶豫,出列朗聲道
“殿下欲上報君父,是為忠孝兼備;昨晚能誅滅叛賊,是為智勇雙全。值此危難之際,有殿下回歸天家,正是上天降福于大漢。陛下全其忠孝之德,用其智勇之才,方為順天應人之舉”
如今他為武臣之首,炙手可熱,朝中自然不會缺少擁躉,一言出口,立時便有不少文武官員出列附和。
劉宏素來耳根便軟,見何進一方的言之鑿鑿,當時也覺大有道理,斟酌再三之后終于答應,吩咐何進調撥精兵一萬,由劉辯統領前往幽州平叛。
散朝之后,劉辯先到后宮辭別滿懷不舍的生母何皇后,然后到尋何進取了調兵的令符文書,當日將一萬精兵及一應糧草輜重安排妥當,次日一早即率兵雒陽出北門。
大軍剛到北門,忽有雒陽有名的劍客史阿在劉辯馬前攔路,言說自己雖為匹夫,亦曉大義,愿意率領三百游俠兒投身效命。
劉辯竟似絲毫不介意史阿出身,親挽其手溫言慰勉一番,當眾授其假軍侯之職,三百游俠兒皆受其轄制自成一軍。
經過這一段插曲后,大軍繼續北上。
途經北邙山時,劉辯下令大軍稍作停留,又請自前夜也隨在身邊的黃忠坐鎮軍中,自己則與兩位結義兄弟上山辭別胡壚。
三小上得山來,入目的情形頓時叫他們大吃一驚原來那偌大的一座“葫蘆觀”竟消失的無影無蹤,原處只留下一片空地,空地上孤零零站著一個多年來追隨胡壚并照顧劉辯的道人史子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