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名官員一起請辭本就是史書上都難得一見的場面,更關鍵的是天子當朝允準,壓根沒有挽留他們!
死寂之后,便是騷動不止。
李端深吸一口氣,高聲道:“國子監祭酒吳恒。”
吳恒心中一緊,連忙應道:“臣在。”
李端道:“愛卿為國操勞數十年,如今告老歸鄉,朕豈能不嘉賞之?朕授爾禮部尚書銜,賜《孝經》一部并百金,準爾榮歸故里。”
吳恒此刻仍舊不敢相信,天子居然會直截了當地同意他們的請辭。
要知道這十四名官員不是阿貓阿狗,他們都是能參加朝會的實職京官!
可是天子金口玉言,滿朝公卿見證,豈能容他出爾反爾?
吳恒滿懷苦澀地行禮道:“老臣謝過陛下隆恩!”
當弄清楚李端的態度之后,其他請辭的官員當中不免有人生出悔意,要知道他們寒窗苦讀一二十年,爬到如今的位置實屬不易,如今卻一天之間淪為白身,誰能接受這個落差?
李端沒有給他們反悔的機會,除吳恒之外,余者皆有嘉賞,總之沒有讓這些人太過丟臉。
端誠殿內的氛圍越來越緊張肅穆。
十四名官員神色各異地行禮告退,既然他們提出請辭而且天子已經允準,他們自然不能繼續留在殿中。
望著這些人后退接著轉身離去的身影,李端不等其他重臣對此事提出異議,加重語氣道:“國子監學政,沈萬章。”
“臣在!”
一位年近四旬的文官當即出列。
“侍御史,汪鼎。”
“臣在!”
“鴻臚寺典客丞,孔清文。”
“臣在!”
……
片刻之間,李端連續念出十四個名字,其中有五人是身處殿內的京官,其余九人皆是江南各州的中下級官員。
群臣不知所以,只有少數幾位重臣剎那間領悟天子這番舉動的深意。
李端抬眼看向大殿外面,隱約可見那些請辭官員的身影,以及殿外無比明媚的陽光。
他平靜地說道:“方才有十四位朝臣辭官,他們離去自然需要繼任者,否則朝廷的運轉會出現問題。朕決定由這十四人接任空缺的官職,中書和吏部在三天之內將他們的履歷和生平昭告朝野上下。朕要讓天下人知道大齊不是沒有人才,只是很多時候他們缺乏上升的渠道。”
群臣心中五味雜陳。
此時他們如何不明白,天子對朝廷百官和下面州府的官員了如指掌,所以即便那些人公然逼宮,他也能毫不猶豫地將他們趕出朝堂!
至此,無人再敢提出辭官之說,殿內回蕩著百官整齊的呼號聲。
“陛下圣明!”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