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本稍稍思忖,又問道“那你覺得我朝應該怎么做?”
韓忠杰垂首道“整頓武備,趁勢北伐!”
君臣二人一問一答,北伐這兩個字便落入所有重臣的耳中。
沒有人直接表態反對,倘若李端能看見今日這樣的場面,再對比他當年歷經坎坷才促成的第一次北伐,不知會是欣慰還是失望。
當然沉默不代表贊同,李宗本顯然明白這個道理,下面這些重臣只是在思考這件事的可行性。
他轉頭看向站在韓忠杰側前方的蕭望之,問道“關于韓卿家的提議,不知榮國公意下如何?”
蕭望之微微垂首道“回陛下,臣沒有意見。”
這個回答出乎李宗本的意料,他已經做好蕭望之會反對的準備,卻沒想到對方會是這樣的態度。
難道說這段時間的壓制已經讓蕭望之認清現實?
自從那次因為如何處理厲冰雪和飛羽軍將士的爭議之后,軍事院的勢力格局漸趨明顯。
雖說蕭望之有李景達的支持,但是韓忠杰、張旭、陳瀾鈺和沈玉來的步調逐漸一致,他們四人都是手握重兵的實權武勛,共同進退所形成的話語權越來越大。
在接下來的日常理政之中,蕭望之有好幾次被迫接受他們四人的意見,特別是在對靖州軍一系將領的任免和調動上,他的處境可以用獨木難支來形容。
或許這就是今日韓忠杰敢搶在蕭望之前面表態的原因。
李宗本心念電轉,溫和地說道“榮國公乃國之柱石,在軍事上造詣尤深,何不對此事暢所欲言,以便朕能做出更合適的應對。”
蕭望之沉默片刻,道“陛下,既然涉及到北伐大業,臣認為應該聽一聽邊軍主帥的意見。”
“這是自然,朕在等陸沉和劉守光的密折,不過——”
他話鋒一轉,篤定地說道“先皇最大的遺憾便是無法再臨舊都,北伐勢在必行,想來邊軍將士都渴望為國效忠和建功立業。方才韓卿家有句話說得很對,景國內亂可遇不可求,一旦錯過便很難有第二次。朕不會狂妄到認為景軍不堪一擊,但是若能利用這個機會收復河洛城外圍的故土,便能給將來還于舊都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蕭望之似有遲疑,最終還是拱手一禮道“陛下圣明。”
李宗本對他的態度很滿意,面上浮現一抹淺淡的笑意,繼而道“此戰規模不會太大,但是無論戰事規模大小,朝廷都要提前做好準備,這就是朕今日召眾位卿家入宮的原因。”
過去兩年多時間里,在兩位宰相和戶部尚書景慶山的辛勤努力之下,經界法在江南各地推行開來,朝廷的賦稅收入有了明顯的增長,國庫漸漸變得充盈,因此李宗本才有信心打一場正名之戰。
軍方肯定不會反對北伐,在為國盡忠的前提下,北伐意味著數不清的戰功和賞賜,說不定還能拼出一個光宗耀祖的爵位。
陸沉就是最好的例子。
一個從來沒有參加過科舉的商賈之子,因為在戰場上的卓越表現,年紀輕輕便是當朝郡公,多少家世背景強過他的權貴子弟在他面前伏低做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