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
一場小雨過后,永嘉城仿佛氤氳在水墨之中。
暑氣消退,滿眼清涼,更讓京城官民喜悅的是江北局勢終于有所好轉。
山陽郡公陸沉親率大軍,在堯山關大破景軍,一戰殲敵近三萬人,而且持續往西推進威脅河洛,逼迫景軍主力從靖州北部回撤。
捷報如大風一般傳遍全城,原本憂心忡忡的人們不禁喜笑顏開,情不自禁地感嘆陸公爺真乃國朝柱石,繼承了蕭、厲兩位國公的帶兵之能,甚至有青出于藍勝于藍的趨勢。
這股風同樣席卷朝堂,相較于民間的歡呼雀躍,朝中重臣固然面有喜色,卻又隱隱有些不自然。
他們當然知道天子的心思。
讓陸沉全權都督江北軍務是無可奈何的權宜之計,如今那個年輕權貴的威望一時無兩,不知天子心里會作何想法。
出乎他們的意料,李宗本滿面春風,當著群臣的面對陸沉不吝贊譽,并且公開表示繼續讓陸沉掌控江北軍權。
群臣口中稱頌不已,心里卻是滿滿的疑惑。
李宗本大抵知道這些重臣的心思。
他之所以改變對陸沉的態度,一方面是江北戰事依然焦灼,這個時候沒人可以替代陸沉,另一方面則是這位年輕的天子終于有所反省。
出于一些無法對旁人明言的原因,他必須要讓秦正離開織經司,同時十分提防陸沉進一步攫取權柄,但是經歷過前段時間的惶恐不安,陸沉送來的捷報總算能讓他睡個安穩覺。
故此,他暗自反思或許自己太急切了。
陸沉年輕顯貴不假,但要說他因此就有不臣之心,顯然有些牽強。
以他的年紀或許將來會形成威脅,可是李宗本同樣很年輕,而且天然占據著大義名分,只要他能穩穩控制住朝堂,牢牢掌握著邊軍的后勤命脈,陸沉終究離不開朝廷的支持,亦無法擺脫中樞的制約。
李宗本回望登基一年多來的風風雨雨,意識到自己確實太過得意忘形,隱忍十余年后大權在握,便以為任何事都能按照自己的設想展開。
他本身并非蠢人,或者說從來不缺小聰明,否則當初也無法一點點取得先帝的信任。
想明白這些問題之后,李宗本決定適當放緩節奏,這才有了他對陸沉的激賞。
眼下看來效果還不錯,尤其是兩位宰相對他的表態,給予了非常正面的回應。
李宗本心中大安,他這個時候甚至覺得如果能夠暫時修復和陸沉的關系,或許對于大齊而言會更好。
翌日午后,在御書房批閱奏章的李宗本毫不意外地見到了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李適之。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適之在朝中的地位愈發穩固,如今甚至不在兩位宰相之下。
不過在天子面前,李適之依舊謙卑如初,從來不會有半點逾越規矩的舉動。
他一絲不茍地行禮道“拜見陛下。”
“愛卿免禮平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