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相薛南亭和吏部尚書李適之較為冷靜,不光是因為他們所處的位置,更在于他們提前知曉這封罪己詔會出現。
數日前兩人聯袂入宮,李適之提出了幾項建言,罪己詔便是其中之一。
“重念靖州之民,罹此一時之難,棟宇或遭于煨燼,田疇并喪其犁鋤,老稚有蕩析之災,丁壯有系累之苦……”
苑玉吉繼續念著,語調十分沉穩。
這封罪己詔重點在于那一戰的前半段,乃是李宗本對倉促北伐、考城之敗、靖州垂危的總結和反省。
這時候很多大臣猛地想起不久前那封暗中流傳開來的奏章。
出自山陽郡公陸沉之手。
即便有些人懷疑這封文辭懇切的奏章非陸沉親筆所寫,但這一點都不重要,關鍵在于天子居然對邊軍主帥如此誠懇的勸諫視而不見,難免會引起朝野的物議。
而如今這封同樣發自肺腑的罪己詔一出,至少能夠安撫大齊臣民之心。
“在朕日御萬幾,自然多有違錯,惟肯聽言納諫,則有過必知。朕每自恃聰明,不能聽言納諫。古云,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朕于斯言,大相違背,此朕之罪也。”
“朕甚愧之!”
在罪己詔的最后,李宗本承認自己沒有采納一些大臣諸如薛南亭、陸沉和許佐的諫言,以至于釀成大錯。
苑玉吉收起圣旨,恭敬地后退。
滿殿寂靜,群臣肅然。
他們望著龍椅上的天子,不論心中作何想法,至少面上只有敬服之色。
身為臣子,他們當然不能說“陛下知錯就改就是好皇帝”的糊涂話,于是在左相薛南亭的引領下,殿內響起一片稱頌聲。
“陛下圣明!此乃大齊之福!”
陸沉亦在稱頌的人群之中,他并未顯得特立獨行。
在李宗本剛剛說出罪己詔的時候,他就想起那日在宮中御花園,他對李宗本說過為何不同意讓韓忠杰起復,這和朝堂上的權力爭斗無關,而是他不能讓那些無辜的將士們死不瞑目。
李宗本頒下這道罪己詔當然不可能只是為了回應陸沉,但至少有幾分用意在里面。
陸沉直起身來,稍稍抬眼望去,剛好撞上李宗本看過來的視線。
君臣二人眼神交會,因為距離不算遠,陸沉勉強能夠看清天子的臉色。
李宗本神情平靜,很顯然這封罪己詔并非他的違心之舉。
下一刻,李宗本開口說道:“萬幸國有良將,可保社稷,這才是大齊之福。陸沉。”
“臣在。”
陸沉邁步出班,拱手一禮。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