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歲月之中,這片地下空間因為某種未知的原因,始終保持著可以維持這種古菌生存的環境。它可能伴隨著未來上億年的地質變動,可能被埋得更深,也可能更加靠近地表。
最終,它們來到了與地表僅有不足百米距離的地方。
在漫長到超出想象的歲月之后,這種古菌最終進化到了現在模樣。又伴隨著吳慶福建造濱海大廈,不小心挖開了這處地下溶洞,打開了恐菌與外界交流的通道,此刻有關于它們的資料,才能呈現在陸銘眼前,并講述給他的隊友們知道。
這是一場充滿著不可思議的奇妙的生命旅程。
張定山輕輕敲了敲桌子,將幾人從那充滿了奇幻意味的遐想之中驚醒。
“這份證據,并不能證明恐菌與鎮龍樁之間不存在關系。”
陸銘微微整理了一下思緒,肅然說道:“確實如此。雖然現在已經可以證明恐菌之死與鎮龍樁無關,但恐菌為什么沒有大規模離開濱海大廈,以及,在脫離那個‘群體性電場’之后,在濱海大廈內能存活兩個小時,濱海大廈之外便只能存活不到半個小時,這恐怕仍舊是因為鎮龍樁的緣故。”
單個或較少數恐菌個體被取出,脫離了整體所營造出的那種“電場”,會導致較少數的,不足以營造出那種電場的恐菌死亡。
那么一個新的問題是,生活在濱海大廈之中的恐菌,為什么沒有大規模向外蔓延?
它們完全可以依照正常的繁衍傳播路徑,始終在地盤的邊界保持著足夠充足的個體數量,始終維持著每一個個體都在電場的籠罩之下,一微米一微米的向外擴散,直到將整個地球占滿。
就算這個群體因為某些原因,譬如消毒劑的噴灑而被“攔腰截斷”,但因為被分離開之后的兩個群體,每一個群體都仍舊具備足夠多數量的個體,它們仍舊可以維持生存。
并且,做到這一點并不需要什么智能,不需要什么智慧的指揮。它們只需要依靠自己的本能便可以做到這一點。
就像螞蟻群體足夠龐大之后,便會有一部分螞蟻出去另建巢穴,某些蜜蜂也會如此。而這種行為,從整體上來看,也是擴大了種群所占據的地盤。
現有研究也足以表明,在這一點,恐菌這種獨自進化了上億年的微生物,也與它的“遠房親戚”們沒有差別。
它們也具備這種能力。
但關鍵問題在于,它們為什么沒有?
這件事情,恐怕仍舊要著落在鎮龍樁上。
“現在看來,鎮龍樁的作用仍舊無可否認。那些恐菌并不是因為鎮龍樁而死,但恐菌的整個族群,卻因為鎮龍樁的存在,死死被限制在了濱海大廈之中,無法蔓延到外部。”
張定山說著,看向了陸銘。
陸銘表示了對于張定山結論的同意,隨后道:“我已經知會專家們,要求他們對此事展開研究,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礙了恐菌向外蔓延的腳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