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只會在路過時感嘆一句:“好亮的恒星啊!”,將之標注在星圖之中,然后匆匆離去。
但是最近,可能是上頭有了什么風聲,開始讓這些劃水的觀察員們關注起了曾經絕不會在意的天體類型。
這些觀察員們都是工作了許久的老油條,自然能夠分辨出什么時候該摸魚,什么時候要認真。
他們難得認真工作了這么久,卻始終沒能等來消停的這一天,這讓他們猜測起了背后的真相。
八卦是難得的減壓環節,即便是星際時代也不例外。
“我有一個朋友,他是一位共同體總部中工作的人員的親戚的學生的……”
“直接說吧,我們都知道那個朋友是你自己,不用扯那么多撇清關系的身份。”
“……好吧,其實是共同體似乎通過了一項議題,決定建造一顆‘公用戴森球’,用來緩解銀河的能源問題。”
“雖然議題定下來了,但是具體建造在哪兒一直都在爭論不休。
“有人想要一勞永逸,建在有百億年壽命的m型恒星上,但也有人想要建在a型恒星,先來一波大的。”
“我們的上頭多半是想看看能不能在這件事上運作一下,發大財……”
這名有門路的觀察員滔滔不絕地說著他的聽聞,看星星久了,偶爾來一點星際特有的社會現象也是個不錯的調味劑。
聽眾們也津津有味地聽著故事,不時發表一些看法,直到有人注意到了正在觀測a、b型恒星的監測器出現了異常數據。
“……先別吹牛了,看看數據。”
一名觀察員也依言看起了那串不斷浮動的數據,隨即露出了不可思議的表情。
有人注意到了這件事,湊過來查看情況。
接受了相近教育的他自然也看得懂那些數據,他很快也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
“……從我們的觀測角度上看,已經有好幾顆被重點關注的a、b型恒星光芒正在黯淡。”
“這并不是恒星崩潰該有的征兆……看上去、更像是有什么東西遮住了恒星?”
他們還在猜測之時,導致了這一切變化的幕后主使者李文淵,則已經開始動工進行戴森球的最后幾步工作。
這種包圍恒星的巨大建筑即便是他都需要花上幾年時間來建造,唯一算得上是好消息的就是戴森球并不需要完全建成就能發揮最基本的“發電功效”。
但是他要那么多能量來根本沒什么用處,現在的能量產出于他而言已經嚴重溢出,若不是為了滿足“核心數據庫”的能量需求他絕不會建那么多戴森球。
這一次他久違地打破了“囤積”的傳統,將老早就屯在太空倉庫中的資源拿來建戴森球。
他很喜歡那種看著資源大量爆倉的富裕感,在建造巨構建筑時基本都會保持著資源的極端充裕,僅用“產出”來支撐建造消耗,而從不動用囤積的那一部分。
不過這一次他下血本了,他甚至找到了一顆o型的巨型恒星,離爆發只差一點的那種,在上邊建造了戴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