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只差一點”以星際的時間尺度來算也還需要千萬年,但是產能卻是極大的,滿足“核心數據庫”的需求絕對沒有問題。
于是,他就這樣在數年時間內完成了好幾個戴森球,而此時的銀河文明還在共同體內爭論各自需要出多少、在哪里去修建那個“公共戴森球”。
但也正是在這時,對a、b型恒星有所關注的文明,也接到了各自觀測站的“異常報告”。
他們暗地里去探索了來源,最終發現那些“疑似被遮擋”的恒星,實際上是有人在那里建了戴森球,嶄新出廠的。
這件事本身沒什么,但是建造者的身份讓他們不得不多加注意。
因為這件事,某種程度上也算得上是“監護者”的異動。
雖然“監護者”在銀河中的異動不少了,硬要說的話,兩次解決銀河危機都足以稱之為相當大的異動。
但這種“異動”,銀河文明們是很容易看出來原因的,為了保護他們嘛,沒什么事。
而這一次,這種同一時間大量修建戴森球的情況,讓所有人都拿捏不準了起來。
“……觀測站探報,‘監護者’疑似突然有了極大的能源需求,甚至可能遠遠超過了文明需求的總和。這事怎么樣,議一下吧。”
火種聯盟的領袖將一份報告仍在了會議桌上,然后周圍的參議者們就七嘴八舌地討論了起來。
雖然猜想很多,但是大方向是沒變的。
他們都覺得是‘監護者’那滿銀河飛的飛船終于找到了一直在追尋的東西,而那些戴森球就是為了這件事而建造的。
他們當然不可能將“監護者”的異動和“文明殲滅者”的異動相提并論,這個失落機械智能想要毀滅銀河的話他們早就完蛋不知道多少次了。
歷經兩次危機之后,他們早就將對“監護者”的信任與尊敬銘刻于心。
只要不是“監護者”直接開著戰艦來炸他們,他們都會覺得任何和“監護者”有關的事都是“別有深意”的行為。
雖然文明之間的交流不應該出現這種“感情用事”,所謂的“信任”與“友誼”都是建立在永恒的利益之上。
但是“監護者”顯然超脫了這個規則,他和其他銀河文明們根本就不在一個層次上。
就算“監護者”的異動真的是什么不好的開端,他們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準備好火種之后該抵抗抵抗,該躺平躺平。
而通過種種跡象來看,“監護者”顯然是不會做出“毀滅銀河”這種事的。
他們十分信任這個失落機械智能,正如同“監護者”不求回報地保護了銀河那樣,他們也會對之報以無條件的信任。
“希望這次‘監護者’是真的找到了一直在尋找的東西吧……一個工作了不知道多久的機械智能,也該到退休的時候了……”
這些人們,居然有人心疼起了“監護者”。
他們不清楚“監護者”具體誕生自什么年代,但他們知道一定是十分久遠的過去。
硬件上的更新換代或許從未改變過那串數據的本質,假如“監護者”從始至終都沒有變過的話,那這就是一臺工至少千萬年的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