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性空,諸法無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第二層識得空妄,勘破紅塵,對于韓云來說,簡直如吃飯喝水一樣簡單,內景空間諸般景象是幻化之空,一人之下世界對于韓云來說,也無留戀之處。
前世的現實世界,他一樣也無掛無礙,本就無家,何來出家?
本就皆空,又求什么四大皆空?
這第二層的難點在于,人生來有種種執念,有人在塑造心念世界之后,迷失其中,不斷的重復自己所期望的景象,就像是陷入內景。
韓云沉浸內景空間這么長時間,對于這種操縱一切的能力早就熟悉了。
再加上他本就有丹道在身,明心見性,心性超然,本就自在,世間諸般繁華景,無有一地停留處。
所以第二層對于韓云來說,自然勘破。
同時,菩提樹大方光明,菩提葉散落,在內景空間之中顯化無量世界。
這些世界皆是一念所化。
有千百人生之態,來自于各個時段以及人生經歷中的幻想,以及自己所看過的一個個故事。
如青年時,幻想自己可以權傾天下,美女如云;看書時,代入其中,幻想自己如神似魔,一劍斬山海……
此皆種種妄念,雖無名,但卻自心而起,心動則念成,念成則界俱。
佛陀一念而生三千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摩訶止觀》第五卷上云:“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
心在迷時,含三千法,對之執著不舍;心在悟時,也含三千法,但對之并不起執,而視為方便,視為性德。
一念三千的一念,是一念無明識心、煩惱心、介爾剎那一念之心。這一念雖是妄心,但與真心同源同體,需要止觀功夫,使它返妄歸真。
今釋一念,乃是趣舉根塵和合一剎那心,若陰若惑,若善若惡,皆具三千,皆即三諦。
大乘菩提心經第三層,借假修真,韓云需入這三千世界、萬丈紅塵之中,磨練自身,也體味眾生百態,得疾苦悲心。
韓云凝視著內景空間中浮現的無數光點世界,每一個都似真似幻,演化諸般景象,蘊含著不同的故事與人生。
他深吸一口氣,分出一縷心念,直接投入其中一個光點之中。
第一世,韓云睜開眼時,發現自己身著龍袍,高坐于金鑾殿上。文武百官跪伏于地,山呼萬歲。后宮佳麗三千,天下財富盡歸己有。
他享盡榮華,醉生夢死。
起初,權力帶來的快感令他沉迷。但漸漸地,他發現朝堂之上爾虞我詐,后宮之中勾心斗角。即便擁有無上權力,內心卻愈發空虛。
最終,他在一場政變中被親信背叛,死于亂刀之下。
第二世,韓云成為一名劍客。
他天賦卓絕,一劍出鞘,山河變色。他挑戰天下高手,未嘗一敗。江湖中人聞風喪膽,稱他為“劍魔”。
然而,隨著劍術愈發高深,他卻感到孤獨。無人能理解他的境界,無人能與他論劍。最終,他站在山巔,望著蒼茫云海,與劍同寂。
第三世,韓云只是一個普通人。
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娶妻生子,過著平淡的生活。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只有柴米油鹽的瑣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