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棠出道3年以來,工作強度一直很大,所以他很少參加綜藝節目的提前錄制來宣傳影片,實在沒空,有點空閑自己休息都不夠。
在《風聲》上也是如此,這些活動他都交給更需要露臉,更需要曝光的演員們去做。
他就接一些今天錄明天播的簡單采訪就好。
但因為《時間規劃局》在橫店的拍攝日夜顛倒,這給上門采訪的記者造成了不小的困難,也讓本就疲憊不堪的李秋棠更加勞累——早上6點收工,睡到一半10點鐘爬起來做采訪,做完采訪再繼續回去睡,很多時候一天有好幾個采訪,起床了就再也不能睡了。
《風聲》首日足有1500萬的好成績,雖比不上《建國大業》,但這個數字也是大賣的表現了。
“我希望《風聲》能給我們電影人一些思考,不要怪題材限制,題材能有什么限制?以前沒人拍科幻片,《彗星》拍了,票房不錯;以前也沒人拍諜戰大片,《風聲》拍了,現在賣的也很好。
“還有很多人認為我們大陸沒有能撐起票房的演員,我覺得這很不合理,我幾部電影用的都是大陸演員,《揚名立萬》九個主演全是內地人。我覺得我們現在的電影公司還有投資人,膽子還是太小了。”
昨天,周訊等演員去了香江做首映活動,李秋棠對《風聲》在香江的成績不報期望,直說:“香江觀眾對《風聲》這樣的故事不會感興趣,而且我還是以女性角色為核心進行敘事,他們更不會買單。”
《風聲》畢竟開創了諜戰類型,在類型創新和投資上李秋棠難免會多說一點。
“我們現在的投資人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拿到一個項目,先問萬一失敗了怎么辦。他總是在一開始就想到失敗,他很少想到在這個過程中能為這個行業,為觀眾提供什么,電影雖然是一個可以工業化生產的行業,但它的產品、它的核心,永遠是創新,永遠是挑戰,永遠是賭注。”
其實包括《時間規劃局》,在籌備階段,除了中影,基本沒人愿意投,都覺得科幻大片風險太大。
王京的《未來警察》和劉振偉的《機器俠》風險就不大是吧。
對于《風聲》開畫就取得這么好的成績,李秋棠也有話說:“預料到會不錯,但沒想到這么好,首周破億應該不成問題吧。”
首日1500萬,首周破億是板上釘釘了,李秋棠也不好意思吹太大。
“票房預測這種事交給幾個出品人吧。”
《風聲》是李秋棠和華藝合作的最后一部電影,李秋棠和華藝和馮曉剛的關系討論貫穿了電影宣傳期始終——不是故意炒的,但這也確實成為了《風聲》宣傳戰的一張好牌。
李秋棠依然很肯定和華藝兩年間的合作:“很愉快。”其間不愉快的場景,就不拿出來說了。
但對馮曉剛就沒好話:“我覺得討論華藝和討論馮曉剛導演要分開來。
“事不關己的時候,人大都能站在道德高地很客觀很大度地指點兩句,可一旦事情關己了,人就很難做到客觀公正了。人之常情吧,大家都差不多,你說是吧?”
李秋棠還是沒把話說的太難聽,但意思已經表達得夠明白了,基本默認他在華藝迅速崛起威脅到了馮曉剛的地位和資源,這才導致他不得不結束和華藝的合作。
送走這個記者,助理遞過一杯冰咖啡,說:“藝菲給的。”
“她還知道給我買咖啡啊。”李秋棠接過咖啡,嘴里還要吐槽。
助理笑道:“你少說兩句吧,有的喝還堵不住你的嘴,再說咖啡都沒的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