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清晨,后院的草坪上滿是白霜,天剛濛濛亮。
李響一大早起床,洗漱完畢,便去將早已等得迫不及待的雞鴨給放了出來,扔幾把谷子之后,就拎著鐵鎬,在后院開始翻地。
兩條大黃狗跟著主人在邊上跑來跑去。
那只紅冠彩羽大公雞,這些天都是每天凌晨五點半左右開始打鳴,“喔喔喔~”,聲若洪鐘,所以李響基本上不需要鬧鐘,這只公雞一叫,他就知道大約五點半左右了,可以起床了。
每天準得很。
令李響驚奇的是,這只公雞前些日子還是凌晨四點多打鳴呢,而那些天,剛好天亮的時間早一些。
并不是說冬天到了,雞也變得貪睡,雞也分冬令時和夏令時,而是公雞對光線比較敏感,然后它體內有個生物鐘,可以自行調節時間。
有研究表明,公雞的大腦里有一個分泌褪黑素的松果體,當天亮時,褪黑素水平下降就會叫。
至于有些雞半夜十二點就打鳴,那是周扒皮假扮的。如果不是,大概率是公雞體內的激素紊亂了。
按照風水上的說法,養雞鎮宅,避邪,像蜈蚣之類的毒蟲,根本不敢靠近。在古代的時候,半夜雞叫預示著周圍有不吉祥的東西,經過雞叫會化解。但也有說法,是公雞被不好的東西附身了,因此發現公雞晚上打鳴,需要立即砍下公雞的頭,用雞血圍著房子撒一圈才能化解。
李響運轉呼吸法和體術,一鐵鎬一鐵鎬地翻地。他要在超級大雪來臨前,將后院里閑置的地全部翻好。
等到大雪降臨,就能將翻出來的土壤凍得疏松,連帶里面的蟲卵也都凍死,等春暖花開,就好種植作物了。
也不完全是干活,主要也是借此修煉呼吸法和體術。
他得到的傳承,在干活的時候修煉效果才是最好的,對于回鄉種田的他來說,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落在村民們的眼中,那就是李響特別勤快。即便讀了大學,在大城市工作過,但是農活本領卻絲毫不忘,反而遠超一般的泥腿子。
李響干到大約八點,就去給自己和奶奶做早餐。吃完早餐,他就喊奶奶一起摘柿子。
至于沒翻完的地,留著明天早上繼續,每日“早鍛煉”,將呼吸法與體術融入農活之中,堅持不懈,持之以恒。
眾所周知,在農村里是不能晨跑的,像李響這樣一大早干活的才是煅體的正確打開方式。
這個時候的柿子樹,葉子差不多已經掉光了,只剩下滿樹紅彤彤的果子,看著都喜人。
但摘柿子是需要特定工具的。因為他家這棵柿子樹太高太大,而懸掛柿子的遠端枝丫往往都比較纖細。
但農村人自有自己的手段。
李響拿出了家中祖傳的摘柿子神器,是一根長長的竹桿,頂端一個細細的鐵鉤子,通常是一個人勾,勾住果蒂再輕輕一絞,柿子就掉落了下來,然后下面有個人在那里等著,仰著頭盯著柿子掉落的軌跡,用布袋子接。
網上也有更“先進”的摘果神器,但這不是沒買么。
勾了幾個,由于奶奶年紀比較大,接起來比較費力,所以李響就停了下來,將這個祖傳的神器進行了“升級迭代”。
他將鐵鉤子拆下來,換成了一把小鐮刀,鐮刀柄和竹桿牢牢捆綁,然后又在下方加裝了一個大的布袋子,袋口用兩根長約二三十公分的竹子與主干呈三角形撐開,固定。
然后李響就開始嘗試了,果然,就方便多了。柿蒂被勾斷之后,柿子就直接掉落在了布袋子里。
等他布袋子里裝了七八個柿子之后就暫停,慢慢收回來,將里面的柿子取出即可。
不過奶奶還是要幫忙的,因為柿子樹太高,而竹桿不夠長。
下面的能夠得著的,李響一個人在地面就行了,但是上面的那些,他就要爬到樹上去。
柿子樹那些分散出去的遠端枝丫雖然很纖細,不能站人,但是下方的主干還是很粗大的,尤其是兩米多高的位置還有一個大的分叉。
李響就身手敏捷地爬到樹上去,比猴兒還靈活,等他收集了七八個之后,就將竹桿垂下來,緩緩放到地面,奶奶就從布袋子里取柿子,取完之后李響再繼續。
這棵柿子樹碩果累累,結得實在是太多了,摘完需要費點功夫,李響和奶奶絲毫不覺得累,反而很開心。這是豐收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