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它偷雞吃嗎?”那位村民十分擔憂地問道。
奶奶就笑:“這頭小狐貍很有靈性,很聰明的,家里的雞一只都沒少。”
村民就笑:“應該是知道一頓飽和頓頓飽的區別。”
偷雞之后,村里就容不下它了,不偷雞,可以天天在這里蹭飯吃,頓頓無憂。這大冬天的,氣候嚴寒,外面食物也難找,在人類家里吃頓熱乎乎的,不香嗎?
消息傳出,也有很多人過來看,李響就對大家說:“它自己跑家里來的,也許過些天就自己離開了。”
反正,不是我主動養的,雖然建了高墻大院,但也留了狗洞,也沒有用鐵鏈子栓它,它是有狐身自由的。
好在村子里的人大多數都比較淳樸,又都受了李響的好處,也沒人舉報他。
那啥,以后還要靠李響帶貨賣農產品呢。誰要是把李響的號給搞封了,或者誰要是跟李響過不去,要針對他,大家都要戳他脊梁骨。
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
李響在后院捯飭自己的牛皮大鼓。
牛皮在清水里浸泡了三天,后來他又扔進石灰水里浸泡了幾天,這時候已經變得松軟,韌性十足,李響將牛皮撈出來,平鋪在木板上除毛、刮脂。
這個過程其實很考驗對勁力的掌控,用勁大了會傷到牛皮,用勁小了又刮不干凈,不過對于二階超凡者來說,這都不是問題。
他甚至都不用小刀,直接三十公斤的砍柴刀,舉重若輕,除毛刮脂的效果就勝過許多小作坊專業的工具了。
刮好之后再次用清水清洗干凈,三張黃牛皮變得厚薄均勻,隨后就掛在院子里晾曬。
“做鼓是用杉木、樺木、橡木好呢,還是直接用紅椆木?”
因為不同的木料,做出來的鼓聲音是有區別的,比如有的會深沉厚重,有的會明亮突出,有的則柔和,甚至有懷舊的音質,李響略一沉吟,決定還是用紅椆木試試。
因為他手頭上紅椆木多啊,老粗一棵樹都被他砍回來了呢。而其他的木料,還要上山去找,木質也遠遠不及紅椆木。
而且其他木料還要陰干,但紅椆木因為密度比較大,沉重而結實,本身的水分少,韌性又強,直接就能使用。
“先試試,如果做出來效果不好再換。”
李響是第一次制鼓,盡管學習了很多前人的經驗,但之前并沒有過成功案例,所以這次就是摸著石頭過河。
但是,他喜歡嘗試新鮮的東西。
擺起手機支架,打開錄制模式,開始以木制膛。
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要經過斷料、鋸板、理板、打磨、包漿、上色等十余道工序,比如下料時,木板需要刨削同樣角度的平面和弧度,方能“嚴絲合縫”結合成“鼓桶”,但是李響心靈手巧,這些都難不倒他。
在忙活了兩天之后,一個高度足有80厘米,鼓面直徑120厘米,總直徑140厘米的鼓桶便成型了。
箍鼓的過程也是個技術活,李響用了牛皮膠刷在切面上,用來保證鼓腔的密封性,箍的時候緊緊的,十分結實。
然后又用刨子將鼓身以及上下平面修得更加完美。這個時候,牛皮也晾得半干了,將牛皮鋪在大桌子上,用鉛筆畫圖,周邊打一圈小孔,接下來就是“以皮蒙面”了。
俗話說“制鼓是徒弟,制皮是師傅”,制作牛皮是制鼓非常關鍵的環節,李響買的黃牛皮比水牛皮要好,十分優良,韌性足,刮得光滑平整,而且牛皮之前被泡軟了,現在呈半干狀態,有利于拉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