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將畫好線和打好孔的牛皮固定在鼓桶上,進行蒙牛皮環節。
用粗的麻繩穿過之前那一圈的小孔,使用了小巧的“絞盤”,繞著鼓桶設置了六個,足足拉了三趟,多次加楔。
第一次與第二次間隔了三個小時,第二次與第三次則間隔了一個晚上,因為太晚了,所以放在外面放了一夜。
蒙皮的過程持續比較長,直至牛皮干透。
最終,拉出來的牛皮十分緊致,用拳頭在上面輕輕擊了幾下,聲音頗為洪亮,“咚咚咚~”,振聾發聵。
狗子和狐貍都跑過來圍觀,奶奶也過來看李響的成果。雖然奶奶說讓李響多花點心思在打扮和泡妞上,但見到李響鼓搗出這樣一張大鼓,還是十分開心的。
“我這大孫子,真是心靈手巧,干什么都行。”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奶奶覺得,自家孫兒真是優秀,不管哪一行,都是大拇指,有了這么些手藝,以后絕對餓不死。
李響還跳到鼓面上,“彈跳”了一番,連他這么重的人在上面踩跳都沒問題,這張鼓的牛皮確實蒙到位了。
接下來就是固定。劃線之后打上兩圈銅釘,每隔60°,銅釘的數量就增多一些,在那個地方形成“銅釘云紋”,繞著鼓腔,六朵云紋,非常漂亮。
這些“云紋”,就像蓋房子時的“柱子”一樣,起到增強拉力和固定的作用。
釘釘完畢,沿著銅釘的底部,用高密刀的刀尖輕輕一劃,裁去多余的牛皮,那點邊角料就直接扔掉了。
李響力道掌握得極好,剛好裁斷牛皮而未傷及鼓身。
鼓環則用的是虎頭環,也是銅制。
這些金屬配件,都是李響提供材料,讓姜建國手工打制的,由于純銅太軟,所以姜建國在里面摻雜了其他一些金屬,做成了青銅材質。
李響也沒白讓姜叔干活,給錢姜叔沒要,李響就買了兩條好煙送了過去。
姜建國老鐵匠的手藝還是十分不錯的,做出來的虎頭銅環,頗有古意。
雙面蒙皮完畢,這張鼓就差不多做好了,只差最后的上色工序,以及鼓槌的制作了。
涂裝鼓身,著大紅朱漆。
網上也有其他的顏色,比如黃漆、紅木色漆,如果喜歡的話,還可以添加一些彩繪,但李響覺得,還是經典的大紅色更加喜慶。
至于鼓槌,也是用紅椆木“雕琢”,李響做的是“重錘”,比較粗大,長約60厘米,柄部直徑約三厘米,頂端的“槌頭”則是圓彈頭形,最粗的部位直徑足有六厘米,一體成型,然后槌頭上還包了大紅綢布。
試了試音質,洪亮爽脆,使用特殊的擊法還能自帶混響“立體音”效果,簡直是一絕。
李響試著演奏了一曲“將軍令”,又來了一首“秦王破陣樂”,大鼓“咚咚”,振奮激昂的鼓點聲響徹整個李家村,引得許多村民們前來圍觀。
“這鼓真好啊,看著就喜慶。”
“響伢,等過年祭祀的時候,把這鼓抬到祠堂那里去打打。”村長李金玉也來了,贊不絕口。
這么好的鼓,人人喜歡,只是油漆還沒干,大家沒敢摸鼓身,但鼓面和虎頭銅環沒關系,每人都摸了好幾下。
李家村每年都有祭祀祖宗的習俗,另外還有“喝丁酒”的傳統。地點都是在宗族祠堂前的大空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