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響他們在制茶車間拍了許多照片,甚至李響還親自動手,體驗了一下篩茶、炒茶的步驟。
對方是用機器炒茶,有個好處就是炒出來的茶葉非常好看,而且每一批的品質都基本上一樣,因為設置的參數都相同。
至于手工炒茶,由于效率低,而且特別依賴炒茶師傅的個人手藝,所以現在基本上面臨“失傳”的窘境,也屬于非遺行列了。
比如,同一座茶山,同一塊地,產出同樣級別的鮮葉,然后一個師傅帶幾個徒弟來炒茶,結果同一批茶,制出好幾個味道,連勻堆都解決不了,這種現象,跟客戶解釋不清。
光靠老師傅一個人,量又太大,一個人肯定吃不消。
而且不同的師傅,手法不同,茶葉的品質也有區別。就很影響銷售。
另外就是,現在的年輕人愿意學這個的不多了,手工炒茶實在太辛苦,兩三百度高溫的炒茶鍋,在里面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壓……
手會紅腫、發黑、起泡、蛻皮,反反復復數次之后會結成老繭。滿是老繭的手,自然很難看。對年輕人來說,影響談戀愛。
比如你是一個女的,你男朋友摸你這個手,不嫌棄?
如果你是個男的,你手上都是老繭,去摸女朋友,女朋友愿意?
然后有些地方會出臺一些奇葩的政策,比如有新聞報道,某地關停家庭小作坊,不允許農民私自炒茶。這也是傳統技藝失傳的原因之一。
當然,每個不合理的政策后面,都有一些利益因素在驅動。
“我們以前也想推出一款手工茶產品,我們有精通手工炒茶的老師傅,可是,招收學徒的廣告打出去后,好多天都沒人來報名。”這家制茶廠的陳老板十分遺憾地說道。
趙雪晴眨了眨眼睛,心說我愿意來學的,我本來就是搞非遺的。只是,她最近太忙了,估計沒時間,等以后再看看。
參觀完茶廠,差不多就中午了。
“李老師,幾位老師,要不我們開車去縣城,我做東,我們找個酒樓,好好聚一聚。”茶廠老板很熱情。
“謝謝謝謝,還是不去了,”李響婉拒,“我們就簡簡單單吃個工作餐吧,就在你們的員工食堂。”
主要是,這家茶廠就在高山腳下,距離縣城二十多公里,一來一回,加上吃飯,太耽誤時間。
他們下午還要去茶山上實地考察和拍攝視頻呢,然后還要趕回去。
“那怎么行,有朋自遠方來,太怠慢了吧?”茶廠老板很不好意思。
“沒事,就員工食堂。”李響堅持。
茶廠老板就道:“那我去安排一下。”
結果,等到去的時候,卻不是工作餐,而是老板私底下交代,讓食堂開了個小灶,炒了一桌特色小菜,大家一起簡簡單單吃了個午飯。
這個茶廠老板還是挺厚道的。
當然,如果不厚道,李響估計下次不來了,也不一定愿意與其合作。這個縣,茶廠多得很,他們還約了其他幾家茶廠去考察。
貨比三家嘛,如果單一供應商,風險是比較大的。
飯后稍微休息,一行人就出發上山,茶廠老板親自帶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