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曲折的小徑,有的地方還十分陡峭。
“從山腳到山上,一千兩百多米海拔,都是我們的茶園,品質的話,自然是山上的更好。”
從山腳往山上望去,目光所及,可以見到零零星星幾十個大媽在忙碌,隔得遠的,在茶園里恍若小點。
風和日麗,藍天白云,茶山青翠,茶樹一隴又一隴,整整齊齊,視之令人心曠神怡。
“現在離清明節還有幾天,可供采摘的葉芽不多,再過兩三天,就有大量的采摘工抵達,到時候這山上都是人,可就熱鬧多了!”茶廠老板介紹。
“一千兩百多米的海拔,我的天吶……”姚瑤聳了聳肩,她最怕爬山了。
果然,才到五六百米的半山腰,姚瑤和趙雪晴這兩個女孩子就吃不消了。
雷曉慧還行,體力遠勝這兩個妞。
其實,五六百米并不算高,主要是路難走。很多地方沒有路,不擅長爬山的人需要手腳并用,要不然容易摔下去。恐高的人回頭一看,我的媽呀,這么高,然后就膽怯了。
如果下雨天的話,更加濕滑難行。
那種景區一階一階的石階,這里壓根沒有。
“哥,能不能背我啊?”姚瑤感覺,腰都要斷了。
趙雪晴灼灼地看過來,她不好意思說,但是眼神很明顯,我也要背。
李響四周望了望,空氣非常清新,漫山遍野的茶樹,景色怡人:“就這兒吧,這茶山挺好的,休息一下,我們開始拍照片,錄視頻。”
姚瑤:“……”
趙雪晴:“……”
不過,二人也松了一口氣,雖然沒背成,但總算不用繼續向上了。
大家各找位置休息。
姚瑤也顧不得形象了,找了個地方坐了下來。趙雪晴也是一樣。
那個茶廠老板常年爬山的,體力倒挺好,李響和他在茶樹間穿行,不時請教一些專業的問題。
“我們的茶葉,現在頭茶基本是一芽一葉,喏,像這個,差不多就是可以采摘的程度。”茶廠老板摘了一枚,放在嘴中嚼了嚼,竟然吞了下去,連渣滓都沒吐。
李響有樣學樣,也摘了一片,在嘴巴里砸吧幾下,果然,清爽帶回甘,品質一流。這個鮮葉是可以吃的。
他記得,以前工作的時候吃過一道菜,叫“龍井蝦仁”,就是龍井茶和蝦仁一起炒。
蝦仁玉白,鮮嫩,芽葉清香,色澤雅麗,這樣炒出來的菜,蝦肉帶茶香,茶中有蝦鮮,清新開胃,回味無窮。
這個菜,歷史頗久,據說是乾隆下江南時品嘗過的,機緣巧合創出了這道美味。也有說是翁同龢開創的。
然后清末的時候,徽省的一些廚師就已在用“雀舌”、“鷹爪”等茶葉去炒河蝦仁了。
李響決定,也帶一點這個高山鮮葉,回去炒蝦仁,讓奶奶品嘗一下,也不用多,有個幾把,就可以炒好幾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