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明?
聽到槿嘴里說出的這個詞。
顧維愣了一下,眼中飛快閃過了一絲異色。
好幾次
這玩意兒居然和【周】有關?
按照當初槿的介紹。
這片宇宙從誕生至今過去了數百億年,在不考慮初代文明這個爭議對象的情況下,總共只有三個文明觸及到了古塔高層也就是極化裂隙能的相關領域。
現如今的星海屬于其中之一,剩下的兩個則是【虛光】文明和【周】文明。
其中【虛光】文明距今約有四千七百多萬年,是三者中最弱的那個,截止到消亡都沒發展到星海文明目前的高度。
但【周】文明就不一樣了。
它可以追溯到十五億七千萬年之前,文明程度在三者之中屬于最高——譬如周的陪都遺跡中出土過一張刻有暮光扳機的微波輻射圖,很多星海學者都認為這是【周】的遺留物。
誠然。
已經接觸過暮光扳機的顧維米洛等人自然知道,微波輻射圖真正的源頭乃是初代文明,與【周】無關。
但能夠讓主流觀點產生上面那種判斷,也足以窺見【周】文明的發達程度了。
隨后顧維抿了抿唇,對槿問道:“槿,這啥矩陣素和【周】有啥關系?”
槿像是抱著暖寶寶似的摸了摸諾諾小腦袋,開口說道:“紀輪矩陣素是【周】文明發現并且命名的一種物質,名字里的紀和輪在周文明歷法中都代表著相當長的時間周期。”
“精確的跨度目前史學界還存在一些爭議,不過一個‘紀’大致在八千到一萬年之間,至于輪要更長一些,大致在五到六萬年,差不多是紀五六倍的樣子。”
顧維邊聽邊點了點頭。
地球上的華夏倒是也有輪和紀的說法,不過都只有十二年而已——輪和十二生肖的輪回周期有關,紀則是歲星也就是繞太陽一周的大致時間,剛好也是十二。
同時除了輪和紀,古華夏還有20年的“一運”,以及60年的“甲子”等等。
此外西方也有一些類似概念。
例如比較小眾的羅馬財政周期十五年,以及更加大眾的禧年也就是五十年——千禧年這個詞很多人應該都不陌生。
接著槿頓了頓,繼續說道:“周文明的疆域幅度比星海還要更加廣闊,當疆域與時間相結合的時候,積累下來的數據更是夸張到了極點。”
“而對于一個頂級文明來說,這些數據可不像垃圾那樣隨意就可以丟棄,因此在很長的時間里,周文明都在尋找著更高效的數據存儲方式,甚至將它的關注序列排到了相當靠前的位置。”
顧維再次一愣,心中有些意外:“數據存儲?”
“你可別以為這是小問題,”似乎是猜到了顧維的想法,槿拉出了一行數據:“對于任何踏出母星的文明來說,數據存儲都是堪稱命脈級的大事兒。”
“以你的地球為例吧,所謂一個文明的數據總集可以分成數字化以及非數字化兩個部分,數字化數據就是電子文檔、互聯網內容、數據庫、音視頻等等。非數字化數據則是書籍、手稿、石刻、壁畫、建筑、口述文化這些,需轉換為數字存儲量進行估算。”
“按照你之前描述的情況,地球上的數字化數據總量應該在150zb左右,也就是150萬億gb,每年增長20%都算是慢的了。”
“非數字化數據我簡單估算了一下,差不多有個零點幾zb,簡單來說可以忽略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