槿所謂的估算方式很簡單。
地球圖書館藏書量大概在一億冊出頭,每冊平均數字化存儲量差不多約5mb(純文字)至500mb(帶插圖)。
所以總量估算約是65pb(純文字)至65eb(圖文并茂)左右。
繪畫、雕塑約5億件,每件高清3d掃描約1gb,歷史建筑約1億座,每座建筑3d建模數據約1tb,這里加起來差不多是10eb。
瀕危語言5000種,每種記錄1萬小時音頻差不多是約100tb,總量估算約5eb。
剩下一些七七八八的東西加在一起,差不多就是150zb左右。
“如果用傳統的4tb硬盤存儲,光是一個地球所需要的數量就不會低于375億塊,”槿隨口就說出幾個相當蝦仁的數字:
“哪怕發展出dna存儲,也最少需要700公斤合成dna——而這技術可比什么太空電梯復雜多了,簡單刻錄些東西倒是容易,但想要工業化難度甚至與11.9%光速的引擎是一個級別。”
“也就是掌握dna存儲的文明,最少也都開拓了兩個以上的恒星系,那時候他們所要考慮的數據存儲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行星恒星尚且如此,一個常規星系呢?一個商業星系群呢?一個以幾百甚至上千萬星系為基本組成單位的文明呢?”
槿說出的話如同一顆顆耳根,重重砸落在顧維心頭。
接著槿把差不多恢復清醒的諾諾放回地面,拍了拍手上并不存在的灰塵:
“宇宙尺度的數據基本上都是以nb乃至db起步,涉及到文明層次的計量術語則是“太”,根據現有的文獻資料顯示,當初周文明甚至開發了五個比藍橋還大的星系作為陣列處理中心。”
“在這種前提下,【周文明】在踏足高塔領域后的第二十萬年時,意外發現了一種可以存儲大量數據的物質。”
這次顧維跟上了槿的節奏:“是紀輪矩陣素?”
“嗯,就是它,”槿點點頭,將另一道頁面放大了一些:“紀輪矩陣素最早發現于黑洞碰撞后的特殊時空扭結區,是一種攜帶非定向磁單極鏈的拓撲絕緣體。”
“它的三維表面與四維體空間構成莫比烏斯環式導電通路,能無損傳輸約頓級..差不多是你們地球上1023w的能量,更重要的是每一皮克紀輪矩陣素都可以存儲1028比特的信息。”
“同時由于它的超高凝聚態結構和生成的環境相當苛刻,也被稱為暗信息凝聚體。”
“它的發現讓周文明的數據存儲壓力下降了一大截,在存檔方面可以徹底肆無忌憚的向外拓展,也同樣是因為紀輪矩陣素的存在,星海才能挖掘到大量關于先行文明的信息。”
顧維這才心下了然。
原來是這么個玩意兒
簡單點說,差不多就是自己撿了個u盤?
“對了,”接著顧維又回憶起了槿最開始的那番話,繼續問道:“槿,你說的可惜了又是啥意思?”
“富集量不夠,太少了,”槿聞言掃了眼平臺上的探針,語氣有些惋惜:“你撿到的這簇紀輪矩陣素也就1阿克出頭,只能存儲普三階文明的完整數據,價值雖然不低,但也就僅僅是不低而已了。”
三階文明的完整數據?
顧維摸了摸下巴。
當初槿在剛見面的時候就對地球下了個二階文明的定義,后來顧維有了能登錄星海互聯的船員手環,便也主動搜索了一下相關資料,大致搞清楚了這種x類文明的具體分類方式。
在星海文明之中。
從原始部落到最頂峰的仲裁國,一共被分成八個類別,也被稱為星海八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