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一階文明,指的就是行星層次里那些比較落后的原始或者封建國度。
一階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就能晉升到下一評級。
不過與地球上以工業革命為階段劃分不同的是。
星海對于一二階文明的判定方式,主要在于對物理框架的認知——只有認識到原子結構的文明,才能被歸類到全新的一個檔位。
這其實不難理解。
星海中能量.或者說能源的存在方式有很多種,對于不同類型的生命而言,運用能量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但不管你是觸手怪還是三顆腦袋的人型生命,只要你順著能源往下研究,必然都會接觸到一個相同的物理框架,認識到相同的微觀結構。
因此對于這些初級文明而言,物理框架算上一個最具有普世性的劃分手段。
以地球為例。
按照星海標準。
地球突破一階文明的時間應該是1911年盧瑟福提出了原子結構模型之后,而非瓦特改良了蒸汽機的1769年。
而二階文明就是顧維穿越前的地球了,這類文明的標志是沒有踏出恒星引力影響邊界,也就是恒星系內的文明。
至于到了三階文明之后定義跨度就復雜很多了。
在整個體系之中,三階到六階全都與恒星系有關。
所謂三階文明,指的是恒星文明中的入門檔,只要能走出恒星系的全都算三階文明。
簡單來說就是掌握可控核聚變保證氦-3燃燒效率大于99%,實現1%~3%光速的恒星系內行星際常態化航行等等。
四階文明要求會更精細一些。
譬如要要滿足采集效率突破25%,在多個恒星系內形成光年級物流網絡,實現物質-能量雙向轉化并且質能損耗率≤0.0004%,可以構建恒星熔爐等等一系列復雜的要求,三階文明才能晉升到四階。
而五階文明就要更復雜了。
首先五階文明對掌控的疆域就有硬性要求,疆域范圍必須要覆蓋超過四萬個恒星系,并且上不設限。
技術上要直接掌握調控主序星核聚變速率的技術,可以精確操控恒星演化進程,并且構建恒星引擎實現恒星系整體位移,在恒星系內制造局域時空泡并且曲率驅動系數不會低于
五階文明之后則是恒星系文明的頂峰檔,也就是六階文明。
六階文明的要求同樣繁多。
比如要掌握輕松將氣態巨星壓縮成微型黑洞作為能源樞紐的技術,能建立恒星極區反物質農場,能利用恒星引力井構建跨軌道瞬時傳送網,隨隨便便就能把單一恒星系化作可折疊的卡拉比-丘流形等等
以上的三到六階,便是恒星系文明的全部分類。
與此同時。
六階則被稱之為準議員級文明,幾乎可以視作所有文明的終點,也就是常規情況下能觸碰到的天花板。
因為六階之后的七階與八階文明都屬于星海中當之無愧的統治者階層,能突破的可謂億中無一。
七階文明又被叫做議員文明,要求只有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