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下面的小弟們都發表了各種感想,現在該領導總結陳詞了。
“彝早年也和諸位一般,對大漢的危險局勢渾然不知。而且,昔年彝是庶子,上面還有個嫡長兄,所以,未免沒有自暴自棄混吃等死的的想法。”
這廝虛偽得自己都想吐了,可是沒辦法,剛才朝廷邸報里夾帶著尚書臺給他的一道斥責,這是他無法接受的。必須要在這個時候統一下面這些人的想法,讓他們和自己抱團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所以,雖然虛偽得惡心,但還得堅持演下去。
“去年家兄在段谷壯烈戰死,彝一下子就頓悟了。關家的責任彝要責無旁貸的擔起來。可是,要想我關家興旺下去,唯一的出路就是保證我大漢興旺下去。因為,從先祖在中平年間追隨先帝起兵開始,我關家的命運就和大漢永遠連在一起了。”
“在彝看來,我大漢與偽魏的實力差距確實很大,而且最近二三十年來那是越來越大。其關鍵的一點就在于——人口。”
“人,是這個世上最寶貴的東西。有了人,就有了士兵,就有了兵器、甲仗,就有了糧食……國家有效控制的人口越多,必然就越來越甲堅兵利、錢糧廣盛。”
“說起來,我大漢現在掌控的人口不足百萬,不到偽魏的五分之一。可是我大漢的實際人口真的只有這么一點?就說這涪陵郡,賬面上的人口兩萬多一點,這涪陵縣更是只有五千口。可是大家來這里兩個多月了,這涪陵縣境內的人口,粗略計算,起碼不下三萬!為何這么多的人沒能納入朝廷的民冊?若是這些人全都為朝廷掌控,那涪陵縣每年繳納給朝廷的錢糧又有多少?又可以幫助朝廷多養多少兵馬?”
“為什么這些人口無法納入朝廷掌控呢?一方面,確實這些人大多數都是五溪蠻,不服王化。可是最最關鍵的一點是:涪陵縣這個地方耕地太少、產出太少,養不活那么多的人!莫不如讓其歸當地渠帥統領,任其自生自滅,朝廷還能少許多負擔。”
“彝與陛下行十年之約,就是要努力發展生產,獲得更多的糧食,養活更多的人,然后吸引五溪蠻各個部族的人前來投奔。之后用新增的人力,生產更多的糧食,開辟新的耕地,再吸納更多的人口——以此形成良性循環。實話實說,彝對時局的緊迫性認知不夠,現在看起來,十年涪陵郡大治的目標還是太晚了,因為偽魏不會給我們這個時間。司馬昭不會給我們這個時間。十年之內,我大漢必然要面對一次偽魏發動的滅國之戰。所以我們的時間和目標都要做調整。彝現在新的目標是:三年之內,涪陵郡在冊人口翻一倍。兩年后,再翻一倍。給朝廷的物資,五年之內,翻一倍。”
“令行、國威、無雙、定烈,你們四位家世顯赫。終究不會長久和彝一起蝸居在這涪陵郡的。兩三年之后,可能就要外放其他下郡或者中郡。就算是令伯、承祚等人,將來也是遲早要主政一方的。到時候爾等也應該以此為目標行事。我大漢和偽魏、東吳比起來,最好的地方就在于,雖然也有一些空口白牙無端取鬧的所謂名士。但實干真干的政風,真的是最好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大漢雖然在三國中國土最小、人口最少,但政局也是最為清明的。莫說我關家與大漢早就不可分割。便是可以自己選擇,彝也只愿生為大漢人,死做大漢鬼!”
“兄長所言,實乃至理。遵癡長了二十來年,居然不知國勢已經危急如斯。這個時候,正是我們這些元從后人一朝奮起,為國出力之時!如若十年內偽魏真的傾國而來,遵唯死而已!”
“毅愿追隨兄長,為涪陵郡之大治傾盡全力。”
“單愿追隨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