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稟家主。生產此油,采摘油果、壓榨、過濾都極耗人手。目前油坊內只有二十來人,因此產量不多。一月也就十石上下。若是能有充足的人手,奴婢保證,每月出產至少百石以上。”
“汝預計要達到這樣的產量,大概需要多少人手?”
“呃,家主,采摘、運輸大概需要兩百人。壓榨制油安排兩班人,每班需要五十人。過濾需要五十人。所以至少需要三百五十人。”
“汝計算有誤。須知,如果規模搞大了,附近的油桐樹根本就供應不過來。那就需要到更遠的地方去搜集油果。運輸的距離、時間都會變長。人手又會不足。”
“家主見教得是。奴婢欠考慮了。”
“嗯,人手的問題我遲早會給你們解決的。生產出來的成品怎么樣?須知我得賣的出去才能有錢給你們增加人手啊。”
“家主,說到這個奴婢可就要好好說道說道了。”關小基換上了一副興奮的神情:“此物端的神奇得很。刷在木板上,很快就會風干。干了之后,這木板居然一點都不透水,而且還反光。氣味什么的也很快就沒有了。就這一點,就比漆不知道好了多少。若是此物能打開銷路,我大漢的漆料遲早會被此物擠得沒有銷路的!”
“除了防水性,還有家主說的兵器保養。兩月前我們做出第一批桐油后就拿來刷了一批槍頭。然后和同樣數量的沒有刷油的槍頭一起埋進土里。前幾天取出來一看,沒刷油的槍頭已經銹跡斑斑,刷過油的槍頭卻一點銹跡都沒有!”
桐油作為一種工業原料,其應用的范圍其實很廣泛。可惜,關儀只是個農學生:他只知道怎么種植、生產,但桐油生產出來后具體怎么加工、運用就不是很清楚了。即便如此,光是替代漆料刷家具和替代動物油脂做潤滑油防腐劑兩塊,就已經足夠產生相當大的利潤了。
最后一站,是豬舍。
在這樣一個人都吃不飽的時代,除了北方草原地區以外,華夏大部分地區,畜牧業并不太被人看好——放養牲畜吧,這里可不是一望無垠的草原,而是山高林密的武陵山脈,要照看放養的牲畜需要耗費極大的人力——不然放養的牲畜要么是被猛獸給吃掉,要么自己跑掉。你說不放養,實行圈養吧,還是那句話,人都吃不飽,天天都忙著給自己找吃的。哪有時間和精力去給牲畜找吃的。
實際上,華夏圈養野豬開始得很早。至少在甲骨文資料里就明確的有圈養豬崽必先閹之的記載。所以關儀來到涪陵郡之后看到滿山奔跑的野豬群非常納悶:你們為啥不去捉豬崽,閹了之后實行圈養呢。
結果關儀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馬過和一眾太守府屬員就愣了:為啥要閹了之后再圈養?
好吧,馬過雖然出身顯赫,但因為馬謖的原因,他的日子其實過得很苦。這樣滿身人間煙火氣的落魄公子哥都不屑于去學習了解農學知識了。你能指望完全遺傳了龐統一身傲氣的龐宏知道這些“末學小道”?
等到關儀捕獲了許多小豬崽,除了留下幾只看起來比較健壯的做種豬之外,其余的小公豬全部閹掉實行圈養的時候。馬過居然表示了反對:人都吃不飽,還要養豬?
所以說這就是觀念的問題啊。豬可是一身都是寶啊。豬肉和內臟可以吃。可以比稻米小麥什么的給人提供更多的能量。
豬鬃是一切刷子的主要原料。在火藥時代,豬鬃是戰略物資。
豬骨可以有效改善這個時代的人群普遍骨骼鈣化不足的癥狀,使小孩子長得更高更結實。
至于豬油,那是所有稍微懂點化學知識的穿越者的大殺器:肥皂、蠟燭、甘油,全都要從豬油上面想辦法!
看到被閹掉的小豬們在豬圈里或大吃、或猛睡。關儀只覺得這些閹豬前所未有的可愛。肥肥的豬肉,由肥皂、蠟燭換來的大把錢糧……
“家主,山下的兄弟來報,說是糜家的家主到了。”
“嗯,把桐油、豬鬃什么的給我帶上一些,下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