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到了三國末期,除了東吳以外,魏蜀兩國,沒有哪個大將可以輕松的動員一千人以上的私兵。
這是由魏蜀吳三國的經濟基礎所決定的。
三國中最強大的曹魏,從曹操時代開始就實行大規模的屯田政策。因為曹魏的基本盤——中原,是漢末戰亂中被破壞得最慘烈的地區。所以那個時代,中原地區的農民最渴望的是安定的、有組織保障的生產環境,屯田制由此應運而生。但是經過和平發展幾十年后,屯田制已經漸漸的不適應當前的環境了。
做個不恰當的比方,曹魏的屯田制,其實就類似于現代的國有農場。在社會動蕩不安的時候,大家都希望到國有農場里保有一份穩定——曹魏的屯田制,國家要拿走將近七成的收入,這個比例在社會動亂人命不如狗的時候大家是可以接受的,而在社會經濟逐漸恢復,特別是社會長期穩定后,國有農場里的職工們就希望把土地分了自己單干。非但如此,在曹操時代被壓制得很慘的世家大族們,也希望把國有農場給分了——他們可以借此機會侵吞國有資產。
為了謀朝篡位得到廣大北方世家大族的支持,司馬家順應潮流,開始分解、解散豫州、兗州等中原腹心地帶的大規模屯田(邊境地帶由于不太穩定,那里的農民要求分田單干的愿望并不強烈,世家大族也看不上那里的土地)。在這個過程中,分到了土地的部分小農對司馬家歌功頌德。成功大量侵吞國家資產的世家大族也對司馬家的篡位準備表示了默認或支持——至于在這個過程沒有分到土地,反而淪落為世家大族附屬農奴的部分國有農場職工?他們已經不是人了,根本不需要考慮他們的感受。
蜀漢和曹魏不同,蜀漢的基本盤——益州,在漢末時代總體比較和平,劉焉劉璋父子的統治也比較溫和。所以蜀漢的經濟基礎是小農經濟——蜀漢的世家大族其規模和能量比起東吳、曹魏都差得很遠,蜀漢內部有大量的自耕農存在,國家依靠自耕農獲得兵源、錢糧。不管是劉備諸葛亮,還是現在的劉禪,蜀漢的國家政策都是盡力保護自耕農不被世家大族輕易吞并。所以,蜀漢內部的世家大族,特別是益州土著世家們,對蜀漢政權是最不爽的。
如果說蜀漢的世家是被壓制,曹魏的世家是開始舒展筋骨,那么東吳的世家就是大勢已成。
在孫策征討江東之前,東吳的世家大族莊園經濟就已經具有很大的規模了。雖然孫策、孫權兄弟倆為了加強集權,和江東世家大族持續斗了幾十年,但最終孫家是放棄了——江東世家太強大了,再這么斗下去,國家都亡了。
因此,和軍隊基本掌握在國家手里,重臣是可以擁有私兵,但規模極其有限的蜀漢、曹魏不同。東吳的兵制獨具特色。
國家擁有一支軍隊——基本上算是孫家皇室的私兵。而皇帝之下的各個重臣,都擁有數量不等的軍隊。這些軍隊是各個重臣的部曲,平時由各個重臣封地上的產出供養,作戰時跟隨各個重臣出征——這有點類似西歐中世紀時期的封君封臣制度。這一制度由此造成的最大問題是:打防御戰很賣力。進攻嘛,這就要計算成本了——如果是打山越這樣可以大量擄掠人口的仗,那大家熱情會很高漲。若是要打蜀漢或者曹魏嘛,那,皇帝陛下您的軍隊先上好不好?
西陵,是東吳扼守長江天險的關鍵節點,東吳朝廷在這里投放的國家軍隊高達五萬。而步家在這里經營了整整三十年,其麾下的私兵也早已經上萬了。
所以,雖然步闡只是步家的二當家,但也能夠輕松的動員一千人的軍隊和大量的糧食用于自己的私事——真的是私事,和關彝打個蠻寨還要提前給朝廷打報告不同,步闡做這個事情根本不需要向誰報告。
雖說東吳的世家大族給國家辦事那是拖拖拉拉,但是一旦涉及到自家的私事,那效率就體現出來了。八月二十日步闡發布命令,到了九月初,各項準備工作就已經就緒了。
“家主,奴婢已經聯系上了五溪蠻里的孟茲黑、廩卡、畢茲卡的多家蠻寨。一共是三十七家蠻寨,各寨出兵三十到兩百人不等,目前合計一共是兩千七百余人。”
“嗯,甚善。這個…涪陵郡的郡兵確實只有一百五十人吧?”
“這個確認無誤。但是涪陵郡還有關彝等人組建的護衛隊,一共有五百人。”
“這個無妨,幾百人的隊伍,難道還能勝過我這幾千人。不過爾等進軍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隱蔽。千萬不能過早的被對方發覺。若是對方的永安兵團趕到,那就很麻煩了。”
“家主放心,進軍路線奴婢等已經計劃好了。我步家軍先在涪陵郡漢復縣以南三十里的龔灘集中。然后鼓動五溪蠻兵攻擊漢復縣,造成五溪蠻人集體暴動的假象,吸引涪陵縣的敵軍向漢復縣南移。之后我軍沿烏江河谷的后山突襲涪陵縣,搶奪各個工坊的工匠。這時候收到老巢被偷襲的關彝等人一定會急著回援,而回援的最佳途徑就是沿烏江兩岸的河谷前進,到時候奴婢就在河谷的高山上以逸待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