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道命令里,關太守表示,現在涪陵郡的產業發展得很好,郡守府有了點余錢,所以要給廣大的郡民朋友們辦點福利:政府開辦一所學堂——復興學堂。凡是父母在郡政府的民冊上的,年齡在十歲以上,十五歲以下的漢人子弟。都可以來復興學堂參加考試。通過考試的就算是復興學堂的學生了。在學堂學習期間,學費全免,郡政府提供住宿和一日三餐。
這道命令一出,涪陵郡一片騷然:教育是華夏這片大地上的所有民族都無比重視的事情。以前涪陵郡的老百姓們吃不飽飯,根本就不會考慮子女的教育問題——就算是免費的也不行,十來歲的孩子已經是家里非常重要的勞動力了。而現在呢?在政府民冊上每年為國家繳納賦稅的漢民們感激淋涕自不必說,整個涪陵郡有無數的五溪蠻寨都派出頭人到郡政府請愿:只要政府撥給土地,他們愿意被納入大漢民冊,為大漢繳納賦稅,服兵役!
土地這個東西有,但是耕地確實很有限啊。所以這個是不能提供給你們的。再說了,別看復興社在開始穩定的賺錢了,但是這收入并不是無限的——至少是目前,我們沒有哪個能力,也不可能在涪陵郡普及義務教育的。
所以到了最后,關彝也只招收了七百名漢族少年,加上事先買來的五百蠻族少年,一共是一千二百人。馬過給復興學堂造的預算是每年米面一萬石,肉類一千五百石。這點東西的價值,大概占了目前復興社每年流水的十分之一。
即便如此,這種待遇也遠超大漢很多下郡的普通百姓了。在尚書臺接到關彝的報告后,第一反應當然是不信。當時諸葛瞻就在尚書臺里非常失態的表示,關子豐為了揚名,已經吹牛吹得喪心病狂。還說什么這次一定要好好收拾他一番云云。
結果等到尚書臺派出的調查專員滿臉呆滯的回到cd。蜀漢的朝堂上,摔碎了一地的下巴。
“原來我們以前用五十萬錢去買這些東西的生產技術確實是嚴重低估了這些東西的價值啊。”
“想不到這些東西的暴利居然如斯……”
很快,朝堂上又有了一種新的聲音:既然這些東西的利潤是如此的高,那么朝廷應該將其收歸國有。然后用這筆收入來補貼軍費。
這個意見一出,整個元從派就像被針扎了一樣迅速的跳了起來:怎么的?我們元從后人們去涪陵郡搞了點東西出來,賺了點錢有錯了?有本事你們自己也去搞啊!孩子們賺了錢,沒有悶聲發大財,而是拿出來為民謀福利。結果居然被你們盯上了。做好事做得沒個下場,以后誰tm還敢做事?真當我們元從后人好欺負啊?老子的祖上陪先帝當乞丐的時候,你爸都還只是一個細胞呢!董龔襲你這個魏延余黨給老子聽好了,尚書臺只要真敢出這樣的命令,老子就敢發動羽林軍屠了你全家!
一時之間,皇宮、尚書臺還有羽林軍中都被搞得雞犬不寧。這個時候蜀漢的官僚們才發現:別看元從們死得早,這些年元從后人們好像都只是高官厚爵不掌實權。人家可是有底蘊的。真惹毛了,大不了來個白刀子進紅刀子出!沒聽說人家張皇后都對皇帝陛下拍了桌子嘛。
最后,尚書臺出了兩道命令:
一、涪陵郡因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已經擺脫了在大漢各郡gdp排名倒數前五的處境。所以,涪陵郡以后不再是下郡而是上郡。涪陵郡郡守的工資由八百石漲到兩千石,各級屬員的工資參照上郡同級公務員的工資發放。(附:涪陵郡公務員的新工資繼續由涪陵郡自己承擔。)
二、由于涪陵郡的gdp迅速增長。為了支持大漢統一全國的正義事業。所以從景耀二年起,涪陵郡上繳給國庫的錢糧不再根據涪陵郡民冊上的人口、耕地計算。以后由涪陵郡和巴東郡全權承擔永安軍團的所有開銷。巴郡、巴西郡、宕渠郡的錢糧以后轉運cd和漢中……
關彝收到這道命令的時候,很溫柔的說了一句:mlg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