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一會兒,關彝重新回到會客室的時候,果然不出他所料,現在會客室只剩下了兩個人。
不過這兩個人至少從外貌上來看,都不一般。
一個身高接近兩米,肌肉粗隆,坐在那里猶如一座鐵塔。另一個則是身材極為高挑瘦削,膚色偏黑,鼻梁高挺——典型的羌人或者夷(彝族)人的面相。
“兩位現在還能留在這里,關彝足感盛情。那么就請兩位自我介紹一下吧?誰先來?”
兩個留在會客室的投貼人互相對視了一眼,一個甕聲甕氣的聲音響起:“在下先來吧。在下姓句,名寧,字伯定。巴西郡漢昌縣氐人。生于延熙元年。在下對武藝有些自信,若君候不棄,愿為君候沖鋒陷陣!”
嗯,看這家伙的外表,太陽穴高高鼓起,肌肉粗隆,雙臂孔武有力……真是一個武將的胚子。不過,姓句,漢昌人……
“敢問伯定,先左將軍句扶句孝興是你何人?”
“乃是家祖。”
“那令尊是……”
“正是叛將句安!”
原來如此啊。
所謂先有王句,后有張廖。王是王平,句是句扶。張是張翼,廖是廖化。前兩位是蜀漢中期的大將,后兩位是后期的大將。這四個人能夠在一起并稱,由此可見句扶的能力和地位。
句安是句扶的兒子,句扶年老之后,句安代替父親進入姜維的機動兵團,跟隨姜維北伐。延熙十二年(249年),姜維在麯山這個戰略要點修筑城池,安排句安鎮守——以姜維的原意,這個地方是以后蜀漢從涼州進入雍州的跳板。但是曹魏的雍州刺史陳泰一下子看穿了這個據點的致命之處:距離蜀漢本土太遠,據點規模太小,無法自給自足。只要長期圍困、斷絕外援。這個據點不攻自破!
事實的發展果然如同陳泰所料,在曹魏擋住了蜀漢的援兵后,麯城立刻糧、水斷絕。守將句安只好開城投降。
在關彝這個穿越者看來,本方陷入彈盡糧絕的絕境,外部支援又徹底斷絕。在這樣的情況下投降真的不算什么。但在當時的蜀漢政權內部人士來看,這就不可容忍:我們不是管曹魏叫偽魏么?我大漢是天下正朔,怎么能有漢將投降曹魏呢?什么?你說夷陵之敗的時候黃權也投降了偽魏?那怎么能一樣呢?當時我們大漢主要的敵人是東吳,黃權在要么魏、要么吳的兩難選擇下投降曹魏是情有可原的——當然,這只是擺在明面上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黃權是士大夫,而句家只是巴西郡的氐族土豪。
所以,句扶聽到這個消息后被生生氣死,連帶著句安十一歲的兒子也失去了庇護,生活變得異常艱難。待到成年之后,句寧的出仕成了大問題:祖父已經去世多年,父親也在曹魏重新有了家室。他成了沒人管沒人問的孤兒!
“若得君候不棄,句寧愿為君候沖鋒陷陣,效犬馬之勞。若他日君候能夠北伐,句寧只求能夠得到手刃叛將句安的機會。如此,則死而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