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哈哈大將軍,說到這個。下官還真的要對您顯擺顯擺。下官二月接任武都太守,前三個月那日子是過得入不敷出、苦不堪言。月月仰仗成都那邊調撥錢糧維持。從五月開始,下官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過。嗯,五月份商稅收了兩萬,六月是八萬,七月是十八萬。這八月嘛,估計不會低于二十五萬!大將軍,您是知道的,下官這武都郡名冊上的百姓,炎興前不足兩萬。炎興元年九月武都失陷,名冊什么的被偽魏拿走,下官現在手里掌控的,也就堪堪過一萬啊!”
“哎,一條商路,直接盤活了一個郡。大司馬真是,真是天縱之才!”
雖然姜維這話吳喬很是認同,但吳喬也敏銳的看到了姜維眼神中的蕭索。所以吳喬趕緊接話道:“大將軍,話雖如此。但也應該看到,如果不是大將軍率軍駐扎在祁山,我們哪里敢如此大開商路啊?正是因為大將軍拿下并守住了祁山大營,使得偽魏如果要大舉進攻我武都,必須要先拿下祁山。所以我們才敢敞開大門做生意啊!從這一點來說,大將軍才是武都郡實現興旺的最強保障!”
“呵呵。”聽到吳喬這樣的話,姜維的心情好了些:“這么多人來來往往,有沒有偽魏的密諜?”
“當然有了哦。偽魏的進奏曹說起來實力比我大漢的司聞曹還要強一些。這兩個月下官已經明顯感受到這來來往往的人里有了不少啥事不做,就是到處找人聊天的家伙……不過這些家伙,隨便他們看唄。一句話,祁山不丟,他們把這里全看透了也沒啥。祁山丟了,不用他們看,下官自然會把這條商路給廢了!”
“太守所言甚是。不過,若是這胡家把鹽湖的鹽全都運到了西北,那我汶山、陰平、武都的百姓吃什么呢?”
“哈哈哈大將軍,我們當然是吃自貢鹽了哦!自貢鹽,顆粒細,顏色白,還能有效預防癭病(甲亢的古稱)。而且運到我武都也只賣六百錢一石。我們當然都吃自貢鹽了。事實上,整個大漢,不管是名冊上的還是未在名冊上的,吃的都是自貢鹽。其他鹽礦出產的鹽,必須外銷,否則就只能倒掉!可以說,正是因為自貢鹽優質、低價、足量的供應。導致買到鹽礦的各家大族不得不組織井鹽外運,由此帶動了大漢無數條的商路啊!”
“嘶自貢鹽的產量竟然有這么大?”
當然大了哦,我的大將軍。要知道,在清朝咸豐同治年間,由于太平天國起義隔斷了淮鹽西進的通道,清政府命令“川鹽濟楚”開始。十多年里,自貢以一隅之力,供應云川貴鄂湘五省上億人口的用鹽。即便如此,仍然綽綽有余。也正是在這十年,奠定了自貢鹽幫的赫赫威名和后來獨立成市的基礎。
現代,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每日標準食鹽量是6克。在古代,由于油脂、糖類以及其他副食的缺乏,這個標準肯定要上漲。但一般15克是完全夠了(現代中國有不少省份吃得過咸,每日食鹽攝入量最多的省份是23克。《中國國家地理》食鹽專輯數據)。
蜀漢現在有多少人口呢?名冊上的、世家大族隱匿的、山區的少數民族等等,大約四百萬多一些。(中國人口通史數據)
這么算下來,蜀漢全國的食鹽量,頂天兩千一百九十萬公斤。折合為八十一萬石。而現在的自貢亭如果全力開工,一年的出鹽量是多少呢?超百萬石!(自貢井鹽年產量巔峰值為180萬噸。折合為六千六百多萬石。當然,那是采用了現代生產技術。而且這么多鹽,90%以上是工業用掉了。)
這么一座超級鹽場,才是關彝敢于把全國鹽場全部賣掉的底氣所在!所謂鹽場私有化,實行就場征稅制什么的。雖然好處多多,但在穿越者把圍海曬鹽這個大殺器弄出來之前,魏、吳兩國是學不來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