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當然也看到了街亭這個關鍵的戰略節點。所以從八萬大軍里分出了兩萬五千人給馬謖,讓他去守街亭……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如果當時馬謖守住了街亭呢?
那魏國就尷尬了。因為他們要在沒有街亭的情況下完成對隴西的兵力投放,要么去翻越隴山。要么就必須北行400余里,走到今天的寧夏境內,再南下400余里,才能把隴山給繞開……而這種情況一旦出現,估計那時候諸葛亮都已經把隴西五郡全部拿下來了。而且,你要知道的是,從陳倉往北走,要不了多久就會進入黃土高原。那上面的直線距離或許很短,但真要走起來是要人命的!(具體事例可以參看胡宗南當年在陜北高原尾追本朝太祖)
所以,如果蜀漢把街亭守住了,等到曹魏的大軍繞道進入隴西后。諸葛亮已經把隴西五郡吃下來了。那時候諸葛亮就是主人,曹魏變成了客人。諸葛亮有隴西五郡的資源,而曹魏的后勤路線卻無比艱難。于是雙方的戰略角色就此完成互換,那時候曹魏就會變得急于求戰,而諸葛亮卻可以耍烏龜流……總之,街亭不丟,涼州可得!
而馬謖終究是丟了街亭。曹魏強大的國力,數十萬的精銳戰士,可以迅速的投入隴西了。而這個時候隴西五郡還有兩個郡沒有拿下來,新收三郡連官員都沒配齊。更何況曹魏的后勤壓力不大……蜀漢的北伐軍除了全線撤退之外,沒有任何選擇。
蜀漢的第一次北伐,是蜀漢四十多年十幾次北伐里,最接近成功的一次,當然也是最讓人惋惜的一次。
之后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是為了呼應孫權、陸遜對合肥的爭奪。這次北伐是走的陳倉,結果碰上了郝昭那樣的變態。當然,諸葛亮本來也沒準備真打(第一次北伐是228年春天出兵,秋天敗回。第二次是北伐是當年冬天。主要就是戰略呼應,對盟友有個交待,不是想真打),所以陳倉圍了二十多天拿不下來后就退回去了。
第三次北伐,嚴格來說不算向北,而是向西。拿下了陰平、武都兩郡。大家只要認真的看完了上面的地理介紹就該知道,曹魏的關中地區,和陰平、武都二郡隔了一座隴山加一道秦嶺。所以只要漢中沒有在手里,這兩個郡要想守住,需要花費的代價是極大的。戰略放棄是最佳選擇。
第四次北伐,剛剛接替曹真出任雍涼兵團總司令的司馬懿志得意滿,非要和諸葛亮打對攻。結果在兵力比對方多出一半的情況下被諸葛亮拍成了豬頭。從此之后,司馬家的兵法就從刀鋒流變成了烏龜流。但那次北伐,蜀漢的國力終于不堪重負,諸葛亮第一次遇上了糧盡退兵的窘境。
第五次北伐,休養生息三年,積蓄了足夠的糧草。并且深知自己時日無多的諸葛亮孤注一擲。率十萬大軍直接從漢中進入關中平原——什么先取涼州的戰略都不管了,來吧,來一場決戰!勝了我就一舉拿下雍涼。敗了蜀漢近乎滅亡!
這一仗,蜀漢一開始進軍極為順利,沒費什么事兒就開到了五丈原。登高望遠,都能看到長安的宮闕了。但司馬懿就死死的卡在了這里。
不管諸葛亮在五丈原就地種植糧食,做出一副你不打敗我我就不走的樣子來也好。抑或諸葛亮送女裝給他穿也罷。反正烏龜流神功大成的司馬懿就是不接招。我就是堅守要塞不出來。
最終的結果,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悲風五丈原……
諸葛亮之后,蔣琬威望不足,費祎是和平主義者。姜維不能徹底把控蜀漢的國政。所以從此之后,蜀漢再也沒有發動過十萬人規模的北伐。姜維的戰略也只能從占領改變為松動……
那么,穿越者這一次主導的北伐,其戰略究竟是如何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