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268年八月十七日,成都,南北大道交匯的十字路口。
“諸位,這就是我們司聞曹在十五天前從長安前線帶回的戰報。總之,由于句將軍的反正,我大漢的精銳在大將軍的帶領下,前所未有的突破了子午谷。成功的繞到了敵軍主力兵團的背后。雖說由于敵將杜預反應及時,應對得當。大將軍未能拿下長安。但我大漢追求多年的雙方主力野外決戰的機會終于出現了,哼哼哼,打野戰,我大漢怕過誰來?!只要我們在野戰中獲勝。雍涼就一舉拿下了!”
“這位司聞使說得好!在下八個月來每次都來聽戰報。可以說,除了段谷之戰外,我大漢打野戰,從未有過一敗!”
“是啊是啊,在下也堅持來聽了七個月了。經各位司聞使解說,在下對我大漢子弟兵的野戰之能深具信心。至于段谷,那不過是昔年大將軍輕視了鄧艾而已……再來一場的話,勝敗尤未可知也。”
從關彝和姜維出兵北伐開始。呂雅按照關彝的命令,派出司聞使在蜀漢內地的各個縣城的中心位置都展開了戰情通報。這樣的通報每半個月一次,主要就是公開宣講蜀漢的這次北伐。間或夾雜著一些蜀漢以前北伐的故事等。
在將近十個月的時間里,來聽的人越來越多,其戰報的傳播也越來越廣。整個蜀漢全國上下一百多萬在籍百姓,第一次對本國的北伐有了全面而直觀的認識。第一次對本國數十年來那群堅持興復漢室的傻瓜有了深刻的了解。第一次對自己身處的這個“漢”有了極大的認同。
“嘿!這就等著關中大決戰了。那石苞老賊定然不是大將軍的對手!”
“是啊是啊,別忘了我們的大司馬還在他背后呢。要是他和大將軍激戰正酣的時候,我們的大司馬……”
“哼哼,就憑那老賊,面對我們的大將軍,能撐到大司馬出手?說不得大司馬一覺醒來,長安就已經到手了。”
就在眾多吃瓜群眾展開各種yy的時候,三個身背紅色彩旗的騎兵驅動著胯下戰馬以極高的速度奔跑了過來。
“捷報!大捷!炎興五年八月初四,大司馬與大將軍聯手在茂陵與賊酋石苞決戰!得世宗武皇帝庇佑,我軍大勝!長安,光復矣!雍涼,光復矣!”
“大漢萬歲!”
“大漢萬歲!”
“酒館在哪里?今夜不醉不歸!”
“同去同去!為大將軍賀!為大司馬賀!為我大漢賀!”
這三位信使的到來,猶如平靜的湖面被砸下一塊巨大的石頭。在一陣陣漣漪中。整座成都城,都迅速的陷入了一種癡狂的歡樂氣氛之中。
……
“臣大司馬彝、大將軍維……平北將軍俶等叩首陛下。炎興五年,王師再次北伐。幸賴列祖列宗庇佑,各軍將士忠勤王事,各方豪杰踴躍歸附……王師一克隴西,再下涼州,三取長安……賊軍狼奔豕突,賊將非敗即亡。至炎興六年八月,雍涼已盡光復矣。漢室之復興,至此業已杳然在望……關中,千里沃野,強秦以此為基,遂橫掃六合,鞭撻宇內。長安,帝業之都,前漢定鼎于此,遂長有天下,四海賓服。加之關中百姓不見漢旗久矣,不聞漢歌亦多時矣。升斗小民,欲見陛下之御攆,猶如久旱之禾苗渴盼甘露矣。雖然,潼關未下,長安實乃邊境,但臣等已于華陰再筑新關,加之賊軍二十萬皆已全殲,賊已破膽。故長安實乃固若金湯耳。況豈不聞‘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乎?故臣等斗膽議于陛下,請遷都長安,昭告世人,漢歸矣!”
西元268年八月下旬,在初步定下針對異族的方略后,關彝和姜維等人聯名向劉禪起草了一份奏章,議題只有一個:遷都。
大司馬這會在蜀漢內部的聲譽已經遠超諸葛丞相了。但是雍涼這兩州呢,各族首領,各世家大族是認大司馬的。但普通老百姓不認啊。所以,還得劉老板親自出馬來關中晃悠一圈。才能真正的讓關中的老百姓歸心。
再說了,以后大司馬這位權臣就要在關中常駐了,不把皇帝帶在身邊怎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