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面對這樣的局面,孫皓怎么會不窮追猛打,怎么會不刨根問底?
“陛下,典校為此反復奔走了一個多月了。基本可以確認的是兩支軍隊讓開了防線。”
“嗯。哪兩支?”
“一是桓勝的軍隊。當夜按照丁大司馬的安排,他的軍隊是我軍南方大寨西側的第一道防線。這支軍隊有三千人。其中桓家私兵有五百人,國家軍隊兩千五百人。據臣后來走訪當時軍中的軍侯、什長等低級軍官,他們都表示那天晚上突然之間晉軍就沖了進來。哨兵什么的完全沒有發出任何預警。典校的推論是,桓家的私兵把我方的哨兵都偷偷解決了,以此給了孟觀抵近我方大營的機會。”
“桓勝?桓彝的兒子么?”
“然也。陛下,這支桓氏乃是長沙桓氏。長沙桓氏始于桓階,此人先是武烈皇帝(孫堅)的僚屬。武烈皇帝被劉表襲殺后便留在了荊州。之后曹孟德取荊州,桓家大多數成員都出仕曹孟德。只有桓彝一人從荊州來到揚州出仕大皇帝。”
“哼,這是這些多子弟的世家一慣的做法。分開押寶嘛。到底是看好曹孟德多于大皇帝,只派了一個棄子入仕我大吳。”
“呃……陛下,這桓彝還是對大吳忠誠的。要不然當初也不會被孫綝給……”
“哼!父親忠誠于大吳,結果卻生了一個貪生怕死,吃里扒外的兒子!且不去說他。桓家在那一晚的作用就是確保晉國的騎兵能夠貼近我方大寨是吧?但是單單如此是不能引發我軍總崩的。還有呢?”
“還有就是虞家的私兵。當夜丁大司馬安排虞家的虞汜率領虞家士兵兩千人駐扎在桓勝的后方。據臣所走訪了解,當時在場的不少低級軍官和士兵都表示,在桓勝的部隊遭遇突襲后不到一刻鐘時間,虞家的陣地上就起了大火,而且到處都是‘晉軍來襲’的呼喊。由此導致我方軍心大亂……”
“哼哼,會稽虞氏,好,好得很啊。”咬牙切齒的說完這句話后,孫皓轉過身來:“文彬,若是朕沒有記錯的話,這虞翻當年有十多個兒子,現在全都在我大吳出仕吧?”
“是的陛下。當年虞仲翔說話口無遮攔,觸犯大皇帝,被流放到交州。后來大皇帝有悔意,派人尋找虞仲翔。但虞仲翔當時已經去世了。所以大皇帝厚待此人的子孫,虞仲翔十一子,全部在我大吳出仕。官職最高者為名號將軍,最低者為縣長。也有擔任廷尉、黃門侍郎等中樞官職的。”
“呵呵呵,真是好大一家子人啊。可是若以為人太多朕就下不去手可就大錯特錯了!”
笑呵呵的說完這句殺氣騰騰的話,孫皓回過頭來對王誠道:“士季那邊的情況怎么樣?”
“士季昨天給臣來了一封長信。現在我軍在江北的失地已經收復得差不多了。整個過程中與晉軍交戰的次數沒超過五次,雙方傷亡人員均未超過一千人。士季說,現在晉國的意思已經很明確了,他們急著抽調部分還有野戰能力的揚州兵團精銳回到洛陽,以此為基礎重新組建洛陽中軍。所以,三五年之內,江北不會有什么危險。”
王誠啰啰嗦嗦的說了半天,上面的孫皓臉色卻越來越不耐煩。要不是看在對方在自己微末之時忠心耿耿的份上,孫皓都想罵娘了。
“順民,晉國的反應不要講了,陛下的意思是,現在士季,嗯,有沒有把軍隊全部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