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臣張華,拜見吳國陛下。”
第二天,東吳朝廷大朝會,孫皓有意識的把張華覲見的順序排在了諸葛京的前面。
“呵呵呵,茂先來了啊。上次一別后,朕甚為思念。不知家中高堂身體是否康健?”
“勞陛下過問,外臣感激不盡。家嚴家慈身體都還算康健。”
“如此就好啊,那么茂先,你這次來,有什么要教朕的嗎?”
“陛下天資聰穎,乃是吳國數十年難得一見的英主。張華才疏學淺,豈敢教導陛下。外臣此次來,是帶來了我家陛下的善意。”
“哦?晉國陛下有什么見教呢?”
“我家陛下言,今日之世,實如當年之戰國。西蜀已成強秦之勢。我大晉約與昔年韓趙魏齊燕五國同。而大吳之處境,好比昔年之楚國。”
“呵呵呵,這個類比有些牽強啊。怎么?茂先是想學蘇秦,游說朕參加合縱嗎?”
“外臣剛才已經說了,陛下乃是英主。其意志之堅定,性格之剛毅,外臣與我家陛下在北方也是佩服不已的。所以外臣并不準備游說陛下。只是天下大勢已經如此,陛下如仍與西蜀結盟,有我大晉在,陛下當然能夠高臥。若是我大晉不在了,陛下之大吳還能獨存否?”
“茂先這話說得不對啊。若是大晉不在了,按照昔年我大吳大皇帝與西蜀諸葛丞相的約定,青、徐、豫、幽四州歸吳。并、兗、司、冀歸蜀。所以,那時候的大吳怎么是楚國呢?”
“哈哈哈哈陛下。此事外臣早有耳聞。外臣還聽過一個故事。昔年貴國大皇帝對西蜀車騎將軍鄧伯苗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樂乎!’。而鄧伯苗答曰:‘夫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識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盡其忠,將提枹鼓,則戰爭方始耳。’此言昭昭,陛下以為然否?”
張華這段話,說得孫皓很是一陣無語。沉默許久后,孫皓終于對這段誰先問價誰就落到下風的試探表示了認輸:“晉皇有何策予朕?”
“我國陛下有國書在此,請陛下拔冗一覽。”
司馬炎的信件里,其大多數文字都是在給孫皓分析局勢,說得都和張華差不多。最核心最實在的東西其實只有三條:第一,合肥城塞晉國負責將其搗毀,晉國揚州兵團后撤防線一百里。吳國可以把防線推進到合肥附近,但不得在合肥城塞原址或其附近修筑新城。第二,吳國將襄陽城還給晉國。襄陽以南,西陵以北,雙方互不派野戰軍入駐。第三,吳晉結盟。共同針對西蜀。若將來兩國滅蜀成功,晉國拿雍涼,吳國拿益州。
可以說,由于蜀漢華麗的變身為季漢,在占據了極大地利的同時,也徹底解決了本國益州派逐漸強大,整個政權日益世家化的危險。而且在有了新一代權臣掌控國家的情況下,整個季漢政府的執行力、動員力都已經臨駕于晉吳兩國之上。只要等季漢把雍涼的生產一恢復,說不得,晉吳兩國都會有相當大的危險。
因此,晉吳結盟,是天下大勢逼迫著兩國必須結盟。這個聯盟要瓦解的唯一辦法就是季漢自身的弱化……
雖然如此,但晉吳兩國若是從曹魏時代算起,就已經相互征戰了許多年。兩國之間也存在很多的矛盾。這些東西不解決,兩國的結盟是無法成行的。而司馬炎給出的條件,結結實實的擊中了孫皓的軟肋。
你那建業是個連城墻都沒有的城市,你不就是因為合肥城塞的存在而一直寢食難安么?我把它拆了怎么樣?
你孫皓不是一心想著收拾江東的世家好重振國家實力么?我們雙方在邊境各自裁減軍隊如何?
如此,你能睡好覺,能把部隊抽回去防止世家作亂。我呢,也可以把中線和東線的精銳抽調回洛陽,重組中軍的同時,加強對西線的防御。這樣一來,大家都好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