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官也非常清楚,當今之世,各地世家之所以如此不待見我大漢,主要就是因為我大漢堅持兩漢以來的察舉制。之所以如此討厭察舉制,根本原因就是察舉制雖然留的縫隙很小,但到底還是給平民子弟留了那么一點點縫隙。和九品中正制對寒門徹底封殺的格局比起來,確實讓你們的利益有可能受損。”
前文所述,九品中正制,乃是各郡、各州的大州正對本地的士子進行評定,按照才能、品德、家世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評分。最后分為上上至下下九個品級。一般來說,上上這個品級是空的(那是預留給圣人的,誰又敢說自己是圣人呢)。中下以下就和官位無緣。在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五個品級中,誰能被評定為上中、上下,其家世起決定作用。
而士子出仕前的品級評定,幾乎決定了這名士子以后一生的仕途。
換而言之,在九品中正制下,誰能做官,做多大的官,從出生開始就決定了一切。
而漢代的察舉制則不同。其后備官員的遴選一樣靠舉薦。其舉薦的主要人員一開初是各郡的太守——把沒有出仕的士子舉薦給朝廷,叫做舉孝廉。
孝廉被舉薦出來后,要統一到朝廷進行考核。通過考核后,要在朝廷內充任郎官等低級官吏至少一年。這一年,是皇帝和朝廷重臣親自對其進行進一步考察。之后,根據朝廷的需要和這個人才的表現,再授予相應的朝官或地方官職務。
在孝廉這一制度之外,察舉制還有很多補充。比如,舉茂才。
茂才,原稱秀才。東漢建立后,避劉秀的名諱而改名。和舉孝廉比起來,茂才不是郡太守推舉本郡未出仕的士子。而是由州刺史或者州牧舉薦本州內,已經出仕,但是品級仍比較低的優秀官員。得到舉薦的優秀官員,一旦被朝廷認可,其仕途就會進入高速發展通道——這是非常合理的制度補充。因為現實生活中,在實習期表現一般,導致起點太低,但在實際工作中卻慢慢趕了上來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時任益州牧的諸葛亮舉薦蔣琬為茂才)
除了舉茂才,察舉制內還有博學鴻儒、明法、明經等人才舉薦專科。這是在朝廷有特殊崗位需求后專開的錄取特科。人才被地方舉薦上來后,一樣要進行考核。并專科專用。
總體而言,察舉制的問題一樣不少。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舉薦人的權力太大——得不到郡太守的舉薦,成不了孝廉,你連入仕的資格都沒有。更不要說舉茂才等后續科目了。而且在東漢的后期,察舉制一樣被各地的世家大族掌控,出現了很多舉茂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的奇葩廢物、道德敗類。而且因為察舉制導致郡守權力過重,各地士子為了出仕竭盡全力巴結郡守。一旦得到郡守舉薦,即便出仕后也必須以這位郡守的門生故吏自居并終生聽命——亂世剛開時,袁紹袁術兩兄弟為什么起步那么快?不就是老袁家四世三公,有很多袁家人都當過郡太守,其門生故吏遍布天下么?
其次,不少平民士子為了獲得出仕資格,不得不各種表演——比如,被關彝冠以“火云邪神”的王祥。由此導致偽君子充斥在官場之中。整個官風逐漸敗壞。
但無論如何,察舉制比起九品中正制來是對中央政府和平民子弟有利的。
對于中央政府來說,所有剛剛出仕的士子其起步官位都是郎官,這就讓皇帝(權臣)有了近距離觀察并培養感情的機會。這些士子的下一站是哪里,皇帝(權臣)擁有極大的控制權。而且,雖說人才舉薦權在郡太守手里,導致太守權力過大。可是太守是誰任命的?中央啊!太守權力的大小,本來就是中央威望的體現啊。
對于平民士子來說,察舉制從未明確表示根據人的出身、家庭高貴來對人才進行分類。而且一旦成為孝廉,不管你家如何富貴或貧賤,其起點都是一樣的。雖然從小就詩書禮儀、兵法武學各種學習的豪門弟子,和一邊勞作一邊學習的平民士子比起來,天然的占據優勢。但無論如何,察舉制都給平民士子留下了那么一點點機會。
而九品中正制,代表的是超級世家的意志。連那么一點點機會都不肯給平民士子留下。
“諸位,和九品中正制比起來,察舉制其實只是給寒門留了那么一丁點的縫隙而已。說句實話,在座諸位的家中,多少都有幾百上千藏書,可是一般的寒門子弟呢?有十本就頂天了。他們的子弟就算是和貴家子弟站在一起競爭,只要你們的子弟不是太廢,他們是爭不過的!可以說,察舉制,基本就不影響你們的子弟出仕。可是,為什么你們就那么討厭察舉制呢?”
“各位,請好好想想。這九品中正制如果繼續運轉下去會是一個什么情況?對于頂級世家的子弟來說,既然躺著都能做高官,那為何還要努力?長此以往,各家的子弟是不是會越來越廢物?這一點,在雍涼這一塊經常戰亂的土地上或許還不明顯。但是關東八州呢?那里的官宦子弟過的是什么生活?出的都是些什么人物,你們心里都是有數的吧?”
“如果九品中正制繼續運轉,對于寒門世子來說,反正無論怎么努力,都不會有一個好結果。那為什么他還要努力呢?莫如得過且過算了——這些人,可都是國家的低級吏員,是直接和百姓打交道的。他們都是這樣的想法了,能指望他們把百姓安撫好?而對于平民子弟中確實天賦異稟的人來說,他們一身本領,終究不甘心平庸一世,那么怎么辦?當然就只能起來造反!”
“而且,如果我大漢不來雍涼,雍涼這地方繼續實行九品中正制,在座的諸位,你們的家族當真就能安然無恙?司馬家掌控朝堂已經有二十來年了,雍涼的世家是不是逐漸的邊緣化?你們現在在雍涼還能呼風喚雨一時,在整個朝堂上呢?為何會如此?這是因為,九品中正制歸根結底是最利于超級世家的制度。普通的世家一樣會因為這個永遠的失去上升的機會!一旦現在掌控朝堂的河南、河內世家勢力膨脹到一定程度。或者是我大漢被消滅,雍涼成為內地之后。他們不會向雍涼伸手么?到時候你們又有什么力量抵抗?”
“所以,關某認為,察舉制,適當的給下層留一線上升的通道。對大家是有好處的。對于朝廷來說,可以掌控更多官員。對于你們來說,一方面保留了從地方世家上升為全國級別世家的希望,一方面,來自下層人才的競爭,也能夠讓你們的子弟保持危機感,從而不會徹底的廢掉。而對于下層的士子來說,只要還有一絲上升的通道,他們不到萬不得已,怎么會去造反?哎,造反都不算啥。本官最怕的就是他們的滿腹經綸得不到施展,而去勾連異族啊!”
“所以,本官明確的告訴你們。從明年一月開始,廢除雍涼地區的九品中正制,從新實行察舉制!本官在這里送兩句話給各位。其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其二,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適當的給平民子弟一個機會,讓他們成為新的世家。會使得原有的世家群體保持危機感,振奮努力不致墮落的同時也能讓世家這個整體有新的血液進入。同時,在讓寒門成為新的世家的同時,也為現在的普通世家發展成超級世家保留了機會和可能。諸位,何樂而不為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