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來了長安,雙方再一次要直接交手了……
“諸位,北伐收復雍涼,大漢能夠還都長安。諸位居功至偉,辛苦了。”
“不敢,都是秉承丞相遺志。總算有生之年沒有辜負丞相所托。”
回答劉禪這句話的,是姜維。老頭子今年已經六十七歲了。他在這里的一句話,算是徹底的和劉禪表明了態度:我們北伐跟你無關啊!我只是因為丞相的情誼才堅持北伐的,可不是因為你!
“呯!”聽到姜維這話,劉禪只覺得自己瞬間天旋地轉——這關子豐就這樣了,怎么你姜維也學著這樣呢?
可是他就不想想,當年姜維第九次北伐,是誰在鄧艾即將敗亡的時候背叛了姜維,下旨讓他撤軍的?當年司馬昭伐蜀,是誰在姜維還頂在劍閣的時候就下令投降的?你都背叛姜維兩次了,加上關彝幫助他達成了人生理想,你認為他會站在哪一邊呢?
“呵呵呵,丞相遺愿達成,朕也深感欣慰啊。如此,請眾卿前面引路,我們進城吧。”
“陛下,此時不應進城。”說這話的是車騎將軍張翼。
“是啊,陛下,臣羅憲也認為此時不應進城。”
怎么回事?連益州的兩個大軍頭也開始和朕唱反調了?你們表明態度也實在太早了吧?
“呵呵呵,那諸位愛卿覺得朕該往何處去呢?回成都?”
“陛下應該先往長陵拜祭高皇帝,宣告大漢還都長安。之后若有時間,再往霸陵拜祭文皇帝。之后再入長安,方是妥當。”這時候關彝終于發話了。而且說得很有道理,至少在這一點上劉禪無法反駁。
是劉禪真的很傻,不知道長安附近埋著自己的先祖嗎?當然不是。這其實是政治意義上的爭奪而已。
劉禪的意思是:我先進長安,再去長陵。是先帝王而后再子孫。關彝等人的意思是:你先去長陵再進長安,是先子孫再帝王——你能做皇帝,不是因為你本人,而是因為你是劉氏子孫。至于劉氏子孫里是不是非得你在這個皇位上做著,那一切都可以商量。
這是軍方所有大佬在這個問題上的一次集體攤牌。而這樣的攤牌,居然也得到了甘陵王劉永的贊同。
“是啊,皇兄,漢家子孫數十年不入長安。當此之時,應該先遏陵,再進城。做弟弟的雖然已經來長安小半年了,但剛來長安的時候,也是先到長陵、霸陵祭拜后才敢入城的。我劉氏子孫,人人皆當如此。”
“啊~~~善,確應如此!那就傳旨,擺駕長陵!”
長陵,乃是漢高祖劉邦和高后呂雉的合葬墓。按照漢代的禮法,皇帝和皇后死后,帝后合葬同塋不同陵。帝陵一般要比后陵高大得多。但是長陵是唯一的例外:帝陵與后陵完全等高,同等大小——西漢王朝的開創者從來都不是劉邦一人,而是真正的夫妻店。
至于霸陵,乃是漢文帝劉恒的陵寢。和西漢其他帝王的陵寢一般是平地起陵,有一個巨大的封土堆不同。霸陵是開山為陵。這樣做的好處當然是節省人工和資金。
作為漢帝國的第一代皇帝,劉邦的長陵在西漢諸帝王陵寢中以矮小著稱。加上劉恒的霸陵開山為陵。非常具體而形象的表現出西漢立國之初的窘境:國家經濟崩潰,生民流離失所。在這樣的基礎上,數代帝王忍辱負重、委曲求全。篳路藍縷、前赴后繼。終于建立起雄極一時的大漢帝國。
大漢的帝位,是光榮,是權利,也是極大的責任。
“不孝子孫劉禪叩拜高皇帝,漢四百二十二年,逆臣曹丕篡位,神州蒙塵……孝文皇帝之子,中山靖王諱勝之后名備者,于次年在成都稱帝,昭續漢統,暫居益州一隅。自此凡四十八年,益州上下,無不以興復漢室為念。四十八年間,累計興兵北伐十有七次。役于王事之忠臣良將不知凡幾……終于漢四百七十年光復雍涼,克定關中。祖宗興業之地,再樹漢家旗幟。不孝子孫劉禪在此稟報,漢歸長安矣!漢都再定長安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