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在西元270年十二月,當長安因為西方三國使者的到來,諸多權貴和士子在思想上打開了新的領域,掀起頭腦風暴的同時。在遙遠的南疆,這里的漢家兒郎們也將要走向一個全新的領域。
在拿下交州南部三郡后,季漢政府當然也在這里設置了自己的交州刺史部。第一任交州刺史,便是王頎王孔碩。
說起來,王頎以前在南中,雖然只是個南中都督,但下面著實管著七個郡。而這個交州刺史,卻只有三個郡。這樣的職務變動,其實是典型的明升暗降。
但是,這樣的安排,是王頎本人的強烈要求,也是關彝維持自己復興社整體穩定的需要:王頎在南中的威望實在太高了。而且這里和復興社的老巢涪陵郡不同。在涪陵郡,雖然任何一個復興社元老都可以調動起涪陵郡的十萬土著。但毫無疑問,這種調動必須有關彝的認可,否則就辦不成。而在南中,嗯,大家當然知道關大司馬,但真要說威望,別說王頎了,就連現在新任的南中都督馬義都比他高。
所以,這樣的職務調動是必須的。權臣其實就是某種意義上的君主,而且由于權臣位置的尷尬,他比一般的君主還要多疑。這一點,不是簡單的一個穿越者心胸寬廣就能改變的。
而且關彝也知道,在歷史的本位面,由于王頎出身并非世家大族而且政治站隊老是出現錯誤。所以別看他跟著毌丘儉滅了高句麗,跟著鄧艾滅了蜀漢。但終王頎一生,永遠都只是一個郡太守。這一次,把王頎放到季漢現在僅有的四個州刺史的位置上,也不算虧待他了。
王頎出任交州刺史后,做了三件事。
第一,把吳佳等東吳魯王黨的殘余安排到南中去做郡太守。既酬謝了對方的功勞,也清空了交州南三郡的世家(陶家和薛家在交趾郡的勢力當然是要主動進行打擊的。)
第二,以紅河為主要倚仗,全面疏通南中到交趾郡的交通:河道里的暗礁能清除的清除,不能清除的要排查標記。河水沿岸的縣城要興建港口。港口與城市之間要新建官道鏈接……以上種種,是一個超級大工程。需要的勞動力是極為驚人的。而王頎對應募而來的交趾、日南、九真三郡的土著們給了極為豐厚的待遇。一下子就抓住了當地土著的心。
不過對于應募而來的土著們來說,王刺史給的工錢雖然很厚道,但有一點不太好。他發給大家的酬勞,全部都是銅錢,一粒糧食都沒有。這樣大家還得拿著銅錢翻山越嶺去東吳控制下的北交州買糧食。不過呢,雖然很麻煩,但到底是手里有錢了,只要肯老實的賣力氣,這溫飽問題還是得到了解決。光是這一點,大家就有足夠的理由擁護大漢在這里的統治了。
可是對于王頎來說,不發銅錢不行啊。由于季漢的外貿始終處于入超狀態,而且云南銅礦的產量越來越高。現在季漢上下頭疼的不是去哪里找到足夠的銅來改善本國貨幣質量低劣的問題。而是如何把這些多出來的錢給花出去:再這么發展下去,隨著陸上絲綢之路的興盛,這種入超金額會更大。為了幣值穩定,再沒有有效的解決辦法,關大司馬就只有準備向西周學習,大量鑄造銅質禮器了。
所以,現在的季漢上下,不唯交州,便是涪陵、南中、雍涼等地,都開始了大規模的各種公共工程建設。而對工人薪水的發放,也一改以前一半糧食一半銅錢的規矩,直接全額發放銅錢。
這么一來的后果,便是季漢境內的糧價開始上升。從以前的每石一百二十錢左右上升到了一百五十錢,而且按照這個趨勢,還有繼續上漲的可能。
糧價上漲,本國農民當然受益。農民有錢后,復興社的各種商品當然就會賣得更好。與此同時,由于糧價的上升,導致普通糧食和肉食的差價縮小。兜里有錢的普通官員和工人們也琢磨著在自己的飯桌上添上幾道肉食。而政府的錢多了以后,常備軍的餐桌上肉類供應只會更多。由此,和漢民比鄰而居的游牧部落也得以受益。漢家兒郎的身體素質也得到了有效保障和進一步提高的可能……所以,適當的貨幣貶值,對促進經濟整體發展是有利的。
而且中國的老百姓多聰明啊:國內糧價上漲這么多,那我們干嘛還要在國內買糧?于是,大糧商、小商販以及居住在漢晉、漢吳邊境的普通百姓們,紛紛以各種手段進入晉、吳兩國內買糧。
這其實就是在吸兩國的血。兩國的有識之士并不是看不到這一點。可是看到了又有什么辦法呢?晉國的情況還稍微好一點,只是北方的幽州存在較大的漏洞。而東吳嘛,那簡直就是個篩子啊。
總之,由于王頎在南交州大興建設,本地土著有錢后紛紛向北交州購買糧食。由此在讓北交州病態的繁榮以外,東吳內部的大量糧食乃至人口都源源不絕的朝著南交州開始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