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272年的五月初十,季漢的東征發動了。
當然,如此大的戰役,肯定不會是二十三萬人一起出動。首先出動的,不過是張遵率領的攻擊潼關的三萬人。
季漢前將軍張遵,這一年三十八歲。早年是關彝麾下第一大將,在關彝的軍隊里,不分兵則罷,分兵肯定是首先讓張遵領兵。不過三年多前季漢拿下長安后,為了長安的安全,關彝不得已把張遵派駐到華陰這個最為緊要的關城坐鎮。這一坐,就是整整三年。
這一次,被困了三年的張令行終于可以活動筋骨了。
“你這一路的任務是佯攻。”
“佯攻?兄長,你也忒小看我了吧?為啥不可以把潼關拿下來?”
“呵呵呵,令行啊,你坐鎮華陰三年,潼關就在你的鼻孔下面,這些年潼關到底怎么樣你還不清楚么?為兄就給你三萬人,你哪來的信心打下潼關?”
“嘿嘿,兄長,正因為很清楚潼關的情況,弟才有信心將其拿下啊。說不得,若是戰機出現,你可要支持我。”
“嗯?哈哈哈哈,善,那就一言為定!”
華陰、潼關,兩地相隔不過四十余里路,大兵團緩慢行進也不過就是一天的事情。說雞犬之聲相聞是夸張了一點,但兩地之間由于距離太近,彼此之間都非常的熟稔那是一定的。
張遵這三年坐鎮華陰,一個勁的打報告找簡單要水泥。然后不斷的加固華陰城。現在整個華陰城已經從華山腳下慢慢的延綿到了黃河邊上,整個關卡向長安的一面只有一道城墻,而面向潼關的那面,則是三道高達十米的水泥城墻。非止如此,各種各樣奇形怪狀的棱堡也把綿長的城墻點綴得極其怪異。
他這邊都是如此了,馬隆在潼關也沒有閑著:原先潼關面向關中的三道城墻反復加固不說,還在洛陽方向再新筑了第四道城墻。之后馬隆還嘗試著把第五道城墻往著華陰方向修。這個張遵就不干了,為此雙方還小規模的打了一場野戰。
之后張遵和馬隆就彼此默契的安靜了下來,由于雙方都是身負才華卻又不得不在這關卡之地坐牢。所以做鄰居久了,居然彼此生出好感來。別的不說,馬隆這邊的各種酒類、牙膏牙刷香皂蠟燭啥的,全都是張遵送的。
而馬隆此人也是個妙人:張遵送給他私人的東西,照單全收,還大大方方的寫信表示感謝。但若是那個商家想要從潼關附近走私,對不住,還是照單全收:繳獲全部分給士兵。在讓張遵恨得牙癢癢的同時,潼關的軍心也日益和馬隆更為親近。
所以,關彝才說,你又不是不知道潼關的情況,怎么可能三萬人就能拿得下來嘛。
雖然如此,關彝還是給張遵下達了出兵的命令:佯攻,把聲勢搞大一點,盡可能的讓晉國君臣對我們的主攻方向產生誤判。即便沒有產生誤判,只要讓他們對把主力開向并州產生猶疑,為我在并州立足爭取到時間。你的任務就算圓滿完成了。
作為遺傳了張三爺粗中有細優點的張遵,為了完成關彝的命令,盡可能把聲勢搞大一點,還是花了不少心思的。
三萬人的戰兵且不去說他,趁著此時季漢的其他兩路軍隊還沒有發動,整個民夫還顯得很充沛的時候。張遵直接找簡單要了三萬民夫:最近部隊剛完成局部換裝,有不少原有的鎧甲換了下來暫時沒有處置。于是張遵便把舊裝備給其中的兩萬民夫穿戴起來:我不是三萬人啊,是五萬!
“報~~啟稟都督。蜀賊動了,據我等觀察,此次從華陰出來的蜀賊,大約五萬戰兵,一萬民夫。前鋒旗號是‘前將軍張’,后面本隊的旗號是‘大司馬關’”。
潼關華陰,相隔實在太近了,張遵的部隊這邊出發,不到半天,潼關關城里的馬隆就接到了非常詳盡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