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將軍,這是長安送來的最新戰報。”
“嗯,我看看……好啊,茍道將伏誅,幽州已經徹底平定。更遠的平州也表示了降伏。連高句麗、宇文鮮卑、慕容鮮卑都派出使者到薊縣拜見大將軍。”
“不止如此啊,前將軍,下官聽說,那高句麗還表示要派出使者到長安朝拜陛下。”
“哼,這些蠻夷……不管這些了。只是那崔緹小人,實在是太過無恥。改之,你說我家兄長怎么就容得下這種小人?”
“現在不是要立招牌么?怎么能在這個時候處置崔緹這廝。不過以下官對大司馬多年的了解來看,等到本場戰事結束,崔緹此人一定不得好死。”
“哎,雖然心里很明白,但還是讓人很不暢快啊。罷了,子盈(向充),現在我軍還有多少人?”
“回前將軍,五天前我軍再一次硬攻上潼關城墻后,損失又增加了不少。現在,全軍上下可以隨時投入作戰的戰兵不過八千余人。另有兩千余人輕傷,休養之后可以再上戰場。”
時間來到273年的3月,天氣已經徹底轉暖。潼關南側的秦嶺上,已經是一片春暖花開的景象。
從去年五月來到潼關腳下開始。張遵這一路軍隊,投入作戰最早,從傷亡比例上來說也是最多的:減員近兩萬,占了全軍的七成左右。
犧牲是巨大的,但是成效也很顯著:由于他們始終對潼關造成持續的壓力和威脅。由此導致洛陽那邊總是下不了把中軍全部開出,在并州集中優勢兵力與關彝決戰的決心(司馬炎也確實沒有做一錘子買賣,要么全勝要么輸光的狠辣)。這種牽制,確實極大的支援了并州和幽州戰場的推進。
現在,當并州和幽州戰場都已經取得不可逆轉的優勢時。張遵等人需要考慮的就是撤軍了——全軍上下的即戰力只有八千多人了,這個時候肯定要返回華陰進行防守。如若不然,晉國要是突然發瘋,派出重兵走潼關攻華陰以威脅長安呢?這八千多人在野戰里可是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啊。
敵前撤軍,對于張遵來說其實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華陰和潼關實在是太近了,在拋棄一切輜重,全軍都跑動起來的話。也就是一天之內的事情。而且,潼關附近的地域,很是狹窄啊。
“傷兵都已經后撤了吧?”
“已經提前三天撤走。”
“善,那我們今晚也撤軍吧。走之前把各類輜重全部集中起來,堵在路口焚燒。我看那馬孝興來不來追!”
馬隆當然不會來追了,事實上,在這天晚上馬隆看到對面漢軍營寨的大火,在城樓上觀察一番后。也只是很沉默的回到房間給自己的皇帝寫報告。
戰事打到現在,最郁悶的就是馬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