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那幫子鬼佬不傻,應該會派出足夠的力量快速收拾殘局,穩固孫志偉清掃的成果。
至于完全消滅所有的社團,現在其實并不可能。
如果在幾十年后回頭來看港島社團的興衰史,自然就能分辨出來,這其實是一部港島社會的“治理剖析史”。
九十七以前,由于殖民時期的漏洞和官員的腐敗,社團才得以存活;
等到九十七年后港島回來之后,頭一件事就是清理社團的渣滓們。
依靠國家的主權完整、法律的嚴格執行以及治理的有效推進,才把那些社團人物徹底掃除干凈。
當然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了社團,只要有人貪心,就可能有人搞事。
只是新時代有了國家撐腰,法律也更健全,要想再出現像過去那樣的大規模社團,基本不可能了。
根據后來的統計數據,從九十七年開始到世紀之交,短短的三年時間,就查獲了1.8萬名社團人員,凍結的資產超過50億港紙,平均每天都有十幾個人被抓。
與此同時,icac也查處了12個總警司級別的鬼佬官員,以及更多的中高級別的警務人員。
到了新世紀之后,港島有名的社團大部分都樹倒猢猻散,大佬們的結局也各有不同,他們大致分為四種情況。
第一種是有見識的,他們早早的就開始轉變社團的經營方向,最后成功洗白轉型,后來也就是上流人物。
恰逢七八十年代港島自身的經濟開始轉型,統的制造業逐漸外遷,金融、地產、影視、零售等產業勃興。
這時候港島開始以世界金融中心自居,新貴崛起、秩序重建。
街頭的打打殺殺掙不到錢,對大佬們來說已經沒有了意義,社團的街頭空間慢慢萎縮。
然而黃金遍地都是,手里的開山刀變作了公文包。
那些見機的早的社團大佬開始轉行做起了生意,或以服務的方式滲透進各行各業,比如演藝行業。
他們或是開影視公司,或是做地產蓋房子,或是做餐飲,或是做金融,大部分都混的風生水起。
后世大量耳熟能詳的港片都是這些人出品的。
比如:《賭神》、《逃學威龍》、《鹿鼎記》、《絕代雙驕》、《唐伯虎點秋香》、《黃飛鴻》、《九品芝麻官》、《國產凌凌漆》、《五億探長》等等。
類似的人還有14k早年的雙花紅棍“陳h敏”,他在結束社團生涯后,打拳擊、做演員、拍電影依舊是個風云人物。
因為有社團的背景,他不僅在演藝界混的風生水起,后來做起了紅酒生意,依舊生意興隆。
社團大佬們除了成功洗白上岸的,第二種情況是離開港島,隱姓埋名逃往國外的。
這些人的消息后來很少傳出來,但因為有錢,據說過的都還不錯,只要不被人盯上,其中大部分都得以善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