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明亮就是如此。
他有水平。
可是,他要寫哪方面的論文?
在斯坦福的時候,有導師給他提要求,給他找研究方向、列出論文標題,他按照導師的要求解決問題就行了。
沒了導師的要求,讓他自己做,他無從下手。
周浩然笑道:“我來給你找方向啊,然后咱們來一起做研究。你有實驗室,可以有各種的數據論證,比我一個人寫論文強多了。”
譚明亮教授心中發癢,很高興,“行啊!你找幾個課題,咱們一起來做!”
“不用找,這都現成的!”
周浩然是互聯網高手,他知道現階段互聯網有多落后。
所以,提問就很容易了。
怎么才能把現階段落后的互聯網,發展為30年后先進的互聯網?
從他已知的信息中找細節,就足夠寫出成千上萬篇優質的學術論文了。
“現成的?”
譚明亮不信他腦袋能這么活。
周浩然笑道:“現在的互聯網速度多慢啊,限制速度過慢的硬性條件,就是跨越大洲的海底寬帶只有45m的物理限制。想在現有條件下提升互聯網速度,就需要新的技術手段。”
“你之前的論文,說是p2p的傳輸協議。給出的緩存分層和預取概念,這就很好啊!”
譚明亮馬上就跟上了他的思路。
“有很多啊,壓縮算法、傳輸協議、分布式的事務處理。”周浩然對此可以張口就來,“不過你說的也對,緩存和預取,是可以短時間內應用的解決方案,這會是互聯網的大勢所趨。”
這其實就是cdn服務。
比如,一個人在國內上網,登錄亞馬遜……他不是通過海底光纜的傳輸,去訪問美國的亞馬遜總部。而是亞馬遜早就“預判”到了他的訪問,提前把相關信息緩存在他附近的服務器里了。
他訪問的時候,只是從最近的服務器里訪問數據,并不是訪問真實的亞馬遜。
這速度就大大提升了。
不過,這不是周浩然最核心的目的。
物理條件有限制。
涉及到方方面面。
怎么在現有條件下,不斷的調整傳輸協議,來提高信息的傳輸速率,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通過協議創新與架構重構來突破瓶頸,這種在極限條件下的技術創造力,可以為未來的4g、5g,甚至衛星互聯網時代,應對新型網絡挑戰提供永恒的方法論參照。
現在是全球同時起步。
如果譚明亮教授的團隊能在這方面做出比較突出的成績,那對國內未來在這方面的發展也會提供極大的助力。
……
譚教授幫了這么多忙。
周浩然也得投桃報李。
從這邊出來,他去見了程院長。
程院長很高興的告訴他,說是春節后,他會和譚明亮教授一起,代表復旦大學,一起去斯坦福大學進行學術交流……同行的還有七八個。
周浩然一聽就懂了。
這是公款出國啊!
別人都搭順風車,周浩然是核心的交流人物,所以學校給他特批了3000美元的外匯,讓他可以自由消費,學校給報銷!
這手筆還挺大。
周浩然最近在換外匯,陽陽姐為此聯系了四五家外貿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