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已經放寒假了。
周浩然一個人來學校補考,考試過程很嚴肅,不允許別人代筆,幾十張考試卷需要他一張一張的寫清楚。
一般人真接受不了這種強度。
好在他不是一般人。
一上午就抄完了。
下午,周浩然和程院長一起,去參加國家隊工程的技術會議。
這種會議,周浩然都很低調。
不怎么說話。
可一連幾次,專家組會議討論的都是同樣的難題,方案提出了好幾版,又連續推翻,怎么都通不過。
周浩然就忍不住,提出了他的建議:“可以采用互聯網交互協議。”
引來了專家團的一致反駁。
連程院長也批評他,說他多聽多看多學,不要追時髦。
這就讓周浩然有些惱火。
真憋屈啊!
明明全場就他一個人懂,好像他成了大反派似的!
遭遇的技術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是信息交流的準確。
比如,用戶a要給用戶b轉賬500元。
這個過程,需要三部分。
第一,用戶a的賬戶扣款500元;
第二,把轉賬信息傳給第三方賬戶,作為監管和備份。
第三,賬戶b增加500元。
這個信息的傳遞過程非常重要。
一旦傳錯,就容易造成金融系統的混亂。
比如,賬戶a扣款了,賬戶b卻沒增加,導致500元憑空蒸發;賬戶b多出來了500元,賬戶a卻沒有扣除掉500元;
又比如,賬戶a扣款500元,賬戶b增加500元,看起來都沒問題了……可是第三方監管賬戶并沒有記錄清楚轉賬500元。
一旦信息傳遞不準確,就很容易出現金融系統的崩潰。
造成巨大損失。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所以現在的金融轉賬,核心環節還都得是人工參與,要打電話來核對信息。
這效率就大大降低了。
尤其現在的硬件設備很落后,就加大了信息確認和信息變更的難度。
跨行轉賬,這就算了。
不同的銀行有不同的系統和數據庫,對接起來的確不容易。
實際上,單個銀行內部的轉賬,仍然是不同的數據庫對接。
因為國內人多!
價值3000萬美元的ibm大型機,單臺機器最多只能管理2000萬個賬戶,而國內大型銀行有幾億用戶。
這從硬件層面就限制了一家銀行,不可能全國一盤棋。
要分片劃區來管理。
有的人口大省,省內要做好幾個中心,搞好幾臺大型機、好幾個數據庫來管理。
這就導致哪怕是同一家銀行,哪怕是海港的市內轉賬,彼此間也有“墻”在隔著,存在著復雜的信息對接的環節。
因為轉賬效率太慢,導致國內有大量的錢,都沒有被合理的利用起來,成為了“在途資金”,就變相成為了“凍結資金”。
宏觀來看,這就造成了社會經濟活躍發展的桎梏!
對周浩然來說,這都是小意思。
銀行轉賬,這才多大點的信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