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院長道:“是啊,只是名義上做出來的,可是距離落地還有很長時間。這種校園一卡通,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有很大的難度。”
“這是實時支付啊,比銀行轉賬可難多了,得用到原子鐘原理。”
周浩然上輩子就參與過實時支付產品的開發,知道這里面的復雜性。
比如刷飯卡。
在1點5分23秒的時候,一個同學刷了飯卡。因為是實時支付,所以要實時反應,在1點5分23秒的時候,后臺做出了扣款處理。
這實現起來其實很容易。
可存在一個嚴重漏洞,就是時間差。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鐘表。
你說的1點5分23秒,和我說的1點5分23秒,不可能是同一個瞬間。
一定會存在誤差。
比如,在時間上存在0.2秒的誤差。
這個誤差,就是可以利用的機制漏洞。
后來國內的學校都電子化了,食堂里都是刷飯卡付費……很多同學就都發現了這個漏洞,然后充分利用,就可以免費在食堂吃飯了。
就是學生把飯卡,貼到刷卡機上。
等發出“叮”的一聲響。
確認扣費后的一瞬間,迅速的把飯卡挪下來。
如果操作得當、動作迅速,在系統的前后臺誤差的時間內,完成了這樣的操作……那就厲害了,前臺提示了扣款完成,可實際上信息還沒傳到后臺,在后臺要扣費的時候,飯卡挪走了,就沒扣款。
相當于花了錢,但沒扣款。
這種事情,全世界都一樣。
比如國外的很多金融系統,很多機構不愿意被ibm捆綁,所以就比較創新,使用了新技術來做金融系統……就經常出事。
在美國扣款、在英國消費……
隔著大西洋呢!
怎么確保扣款和收款的實時性?
怎么確保全球的同一時間?
一旦存在絲毫時間上的誤差,就可能會被不法分子利用,給金融機構造成重大損失。這類的損失,越是創新力度強的公司,越是容易出現。
直到后來互聯網崛起,互聯網如同海綿吸收各行業,終于從航天工程里找到了解決方案,也就是原子鐘。
原子鐘,被認為是誤差最小的一種記時設備,2000萬年才能誤差1秒。
因為航天系統的高精密性,原子鐘是為了航天工程開發的。
后來應用在互聯網,就有了全球互聯網的實時同步。
幾乎可以做到零誤差。
從那以后,互聯網金融產業也就正式起步了,每天遭遇著遠超傳統金融產業的外部攻擊,穩定性和時效性卻比銀行系統還要強大。
微信轉賬、支付寶轉賬,這才是實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