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學校的研發項目。
流程很復雜。
一,發布申報通知;
二,形式審查;
三,專家評審;
四,分管審批。
五,報送主管部門,再次組織專家團隊再次評審。
六,撥款。
這個過程中,主要有兩個專業環節。
就是兩次的專家評審。
一次初審,一次復審。
正常的流程,專家評審需要申請人現場答辯,要講清楚他做這個項目的目的、時間、團隊結構,還有技術方向以及未來的應用前景等等。
不過,很多人并不需要參加初審。
甚至復審答辯都不需要。
只要申請了項目,學校就給批了。
比如程院長申請做項目,沒人有資格對他審核,那基本就是他想研究什么課題,就可以研究什么課題……除非他的課題跟他的專業無關,會受到質疑。
周浩然申請做“校園一卡通”的項目,沒有獲得免試資格。
要參與初審答辯。
有些不尋常。
還有更不尋常的。
在初審答辯的環節,負責撥款的主管領導張學真副校長也參加了。
美其名曰重視年輕人!
周浩然叫上了喬海和楊元駒兩個碩士一起,參加了答辯。
去會會這個副校長!
一個建筑系的,來指揮計算機系的項目審批?
你會啥?
沒想到,在答辯現場,還真是感受到了這位副校長的有理有據。
人家根本不從技術的角度出發。
算的是經濟賬。
周浩然要做的校園一卡通項目,要采用的是國際上最新技術的非接觸式ic卡,不能國產、成本很高。
一張空卡的采購價,至少得100塊錢!
是國產磁條卡成本的5-10倍。
不僅卡貴,其他的相關設備也很貴。
比如讀卡的pos機。
磁條卡的讀卡設備,2000塊錢就算貴的了。智能卡的讀卡設備,采購價可能要達到1萬塊錢!
還有研發費用。
磁條卡的系統開發簡單,一個圖書館的管理系統,3萬塊錢就搞定了。
智能卡的管理系統開發,這得多少錢?
30萬都不一定夠!
50萬都沒保證!
學校對單個校內項目的審批,最高批復的經費是10萬元,在經費這一關就很不現實。
還有,維護成本!
磁條卡壞了、丟了,花20塊錢,就能辦一張新的。